当前位置:首页>>十七、西阁涝青龙山青龙观简史
十七、西阁涝青龙山青龙观简史
发表日期:2015/7/4 23:38:52 来源: 屈吴山旅游  阅读次数:1083

1、西阁涝、青龙山青龙观:

平川区共和镇西合村地史悠久,据考史记从秦始皇三十三(公元214)秦王朝(在今西合村)时名《啰逋川》,设驿站至今有2100余年,西汉时亦属中原朝政版上。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因战事要地始秦置驲道,至唐以然是西射河西的战畧要地的驲道,经(今西合村过大堡子沟苍龙山河直经山后川)至黄河渡,所以,唐置“打绳州”府(简称“北州”》,其名因(今共和镇)川峡要地,原是一内陆海(时称“北海”),从秦始皇时川名啰逋川唐贞观九年(公元635)敬德去河西奉旨平吐谷浑反乱,因黄河险渡十万大军不得过河,一日敬德去今龙风山灵观玄坛楼求签曰:“子系翁可解”,公求庙翁解其意,庙翁曰:“子系者孙也,有一孙翁可解将军之难”。公命士卒四处觅孙翁,一日孙翁下河被十卒传至敬德处,孙翁知道了敬德之困,立言请将军命兵士打蓆芨草打绳,即河上拉蓆芨草绳上浮木使兵马渡河,后敬德奏明朝政,将“啰逋川”更名为“打绳川”置州府“打绳洲”之因。北宋时,两夏李继棒朝宋和好,宋赐姓赵,因李继棒弟李继迁不服反宋,“西戈拉”地是宋夏干戈的要冲,今黄家屲、屈吴山、峤山至月亮山宋名“两郎山”,时杨家将在地与西夏大战之古战场,今狼山(秦之狼烟之地)有李陵碑遗址,杨家将战绩卓著,宋真宗大中祥符初年(公元1008)朝旨在今西合村建佘太君庙名为西阁,后子三郎战绩卓滔,垂封白马天神,亦建殿,俗称“母子宫”。直到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地大震后暴雨成灾,佘太君西阁被洪水淹没而毁,俗称西阁涝了,后来,人们盲语地名为“西戈拉”。

明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由靖虏卫指挥使路贵及其将校,垂念佘太君和杨家将功德,重修西阁并书匾额“戊辰青龙”四字。明景泰初年(公元1450)即庚午春四月初八日,续建“斗战胜佛殿、圣母殿、二郎真君殿”。清同治二年(公元l863)更名为“青龙寺”。

民国九年(公元1920)西北地大震,其庙宇俱毁。民国三十二年(公元l943)由乡绅刘钟琦、杨洲、葛汉章、郭兆瑞等主持重建青龙山道观,公元1968年文革中亦俱毁。

据考证:今共和镇西合村地名原俗语“西戈拉”清《三邑县志》载:两阁涝据刘钟琦《锁黄川碑文抄录》云:“川、丑鲁掠洲之要,唐置打绳川,北洲道,昔宋夏干戈,置使屯军两郎山,北宋筑堡,乃始皇汉旧基地也,噫,隋唐罗成扫北地者乎,宋易名教场川,王命造太君两阁,子三郎战绩卓滔,垂封白马天神,亦建殿,曰母子宫,明万历戊子岁,地大震,洪涝毁没,阁殿名易西阁涝……”故时名佘太君“西阁涝”了即指被洪水毁而为“涝”后人称西阁拉之地名由来耶。

另据原西戈拉老教师牛汉山手稿所记《北州志碑》云:“明汉武甲子戌月(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地大震洪涛打绳川,山崩地裂,锁川冲堡,安州堡卫,西阁殿宇,皆毁者无存,民曰西阁涝……”。均见上书记载今名“西戈拉”盲语而为,应名“西阁涝”。

鉴于地史久远,变化多端,直至一九八四年农历二月初二日,西合村阖会众等和四矿工农群众发起,于一九九六年由黄汉发主持,平川区设计师高维宋设计重建古迹,于同年农历五月十八日上梁,随即由画师张志福于一九九七年九月九日画廊塑像,在一九九九年农历八月十八日由今黄国政主持接化,继后二零零四年农历二月初二日动工建山门,二零零五年农历四月初八日挂匾成功。青龙山青龙观在党和政府的宗教政策感照下,彻底恢復建成。为历史呈现出恢宏壮丽,与屈吴山遥相呼应的,青龙献宝神灵之阙,真乃“山不在高有仙之灵”,庄严了国土,弘扬了国教。                   

2、青龙山《佘太君西阁》:

佘太君西阁,位于西合村北山,事于北宋宋夏战争,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李宪·字彦荣败西夏后,整个啰逋川复归宋,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宋军将校依然严防在锁黄川、教场川和蒯团山,为缅怀杨家将,在今西合村北山,即今青龙山建“佘太君西阁”,简称“西阁”,后又建三郎庙,皇封白马天神,因名“母子宫”(《钞录》和牛汉山《纪文》)。直到明代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啰逋川地大震,下雪尺余,大雨数十日,洪涝毁《母子宫》(清道光《靖远县誌》),此后俗称“西阁涝”了,相传变故“西阁拉”为地名。

清光绪《打拉池县丞誌》纪:“西葛涝”。刘钟琦、郭兆瑞《碑文钞录·杂文》、《锁黄川碑记》纪:“······锁川置要,始于秦汉,宋夏干戈,置军两狼山,築怀戎堡,建佘太君西阁,亦建三郎庙,朝封白马天神,军中名母子宫,国朝復造元毁西阁,为拒丑鲁,踏冰掠侵,青沙岘依旧防戍,□□疆固□□□□□□,□□□□□□”。

西阁涝另据民国时老教师牛汉山所记:开龙山《北洲誌碑记》云:“······明洪武甲子戊月(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地大震洪涛打绳川,山崩地裂锁黄川堡,西阁□□涝毁······”。前后所记年代不符,根据清道光《靖远县誌》和其它佐史,俱纪明万历十六年,因此,牛氏所记有误,但证明了“西阁”是被山洪所毁,而名“西阁涝”是一致的。

牛氏又纪:“明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卫指挥使路贵,復建西阁,书额戌辰青龙,代宗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庚午春(四月初八),续建法王殿、圣母殿、二郎真君殿,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兵燹焚毁,即后乡民復建,更名青龙山,民国九年大地震,凡民居社俱毁,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復造简陋神庙”。

文革中亦毁,1996年由群众布施,復建四廊雄扩,斗拱悬角法王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