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建置沿革
建置沿革
发表日期:2015/7/4 11:25:53 来源: 屈吴山旅游  阅读次数:1076

 

古代,西北各少数民族居散无常,都在这里展示过自己的历史风貌。特别戎、狄、匈奴、胡、屠各、鲜卑、突厥、吐蕃、党项各领风骚,佔山为王,成就了不朽业绩。

魏晋南北朝时,鲜卑族是从东北迁移西北,鲜卑贵族祐邻之子结权佔据牵屯山(西华山、屈吴山)称王,佔据今平川区、靖远。其孙述延时,封叱卢那胡为率义将军,镇守牵屯、啰逋川、蒿子川、洪水川雄霸天地,割据一方,强佔了相当长的一段时代,后他的部族源分化为吐谷浑族,活动在青海、河西。

十六国时,西秦国主,乞伏国仁的建威将军叱卢孤跋,判居牵屯山,割据平川、靖远、海原自立为王。

东晋太元十四年(公元389年),阿敦、候年,各拥众五千余部落,以牵屯山为大本营,以蒿子川、杨崖湾、义渠戎国古城为牵屯兵营,攻掠四处。

北魏时,万俟道洛率众六千,以牵屯崛峗朱龙山(屈吴山)之险与尔朱天光抗衡,其后都督宇文导,先锋李贤追杀秦州刺史侯莫陈悦于牵屯山中。三川均属牵屯山势力范围。

从北宋宋夏战争以后,近代史中从《固原誌》、《海原县誌》,清乾隆府丞《盐茶厅誌》、《光绪海城县誌》中载:亦从出土文物证实,三川地特以屈吴山东段的大小神木山、种田洪水川、西华山是中华民族原始人发祥地之一。

旧石器、新石器的文物,屈吴山、月亮山、海原黄湾延伸到固原地区所出土的文物,甚至早于齐家文化,就大小神木山出土的原始人石器、新石器时期的陶器和洪水川的诸多史前文化陶器,如今名“黑水”原名“海水”和屈家庄、北烽均为史前文化遗址,是原始人在平川区发祥最早的地域,因此,三川为夏禹雍州北地,水患泛滥之地。

商时三川为商的“要服”之地。

西周第五代君王穆王姬满,统服三川为“要服”之地。

春秋以天象星辰分地域,以二十八宿作为二十八日周期纪日法,井柳属南方朱雀之象,含井、柳、星、张、翼、轸七宿,以鹑首为变换,把黄道一周天以星纪,玄枵等分为十二等分。所以春秋分野,又以地域划分天上的星宿,再以星宿指配地上的周国。井、鬼二宿属秦地,秦又以州来分配,井、鬼属雍州,三川属雍州北地郡。

战国三川被夷虏割据,有西戎、羌(据考羌族为炎帝后裔)、鲜卑、匈奴各领风骚,后在秦昭襄王以前,义渠戎佔据三川到固原、平凉和古朔方建义渠国,义渠戎在杨崖湾築城,所以,这时三川为义渠国辖。

战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秦灭义渠戎国,置为北地郡,三川为北地郡辖。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在三川置障燧烽台,辟驲道置驿站。

秦、汉交替,匈奴乘虚而入,侵佔北地郡,据清嘉庆《固原州誌》载:“胡虏佔据北海地”(其注为秦、汉平(凉)、虏(靖虏卫)为北海地),三川为匈奴置。

西汉初,汉在北地郡建甘泉宫(疑在海原红羊一带,又说今甘盐池碧波潭,有待考证)和置“甘泉倉”银粮国库,据载即在北宋杨六郎镇守“两狼山”时所築“甘泉堡”,即今刘家井东南,复兴、种田、南川均为其倉源,今种田五星村“黑窑洞”是古倉即是其遗址,上世纪四十年代发生鼠疫就是因当年的古仓大量繁殖老鼠所致。

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祖厉县东迁至战国杨崖湾楞摩古城移置县治,三川为祖厉县辖。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武帝析置北地郡为安定(今固原)分置为三个郡,西汉漠北之战大捷,

新莽东汉嬗变,三川被隗嚣佔据。后刘秀西征隗嚣与河西太守窦融在高平相会,隗嚣灭,三川属安定郡。

魏晋先后受屠各、鲜卑族等占地称王,尤其是鲜卑族,匈奴被西汉打败以后,匈奴一部西去延至今匈牙利,一部归顺西汉姓刘氏归汉,一部降为鲜卑族为忽延氏,充实了鲜卑族的力量,佔据了黄河以南地,受鲜卑人没亦于(《资治通鉴》作没亦于)居高平,三川被其佔领。

十六国时,被前后趙、前后秦等国佔领割据。

北魏太延二年(公元436年),置高平,三川无明确归属,为各少数民族游牧之地。

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置平凉郡后又置他楼县而设置三川地。

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在义渠戎国古城置打绳州,三川为其府地。

至德元年(公元765年),安史之乱,使唐朝内乱,到公元763年吐蕃陷原州,趁机内侵,河西、陇右皆陷于吐蕃,大半壁原州河山受其掠劫。唐政权内迁,吐蕃佔据八十六年,三川亦受其害。

五代时从公元907年至960年,三川被吐蕃族、党项部族控制。

北宋雍熙二年(公元985年),由于羌支党项部族,在唐朝授皇氏李姓,在北宋初李继棒向宋献五州,其族弟李继迁不服,联合部族奔反于金泽,后焚会州,佔据天都山和西安州,在今海原黄湾建“南牟会”,三川为宋南控农牧之地。

北宋调遣杨延昭守“三关”镇“两狼山”,三川为其腹地要寨(“两狼山”以狼烟烽火而名)。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夏,西夏突破锁黄川,在今打拉池共和变电所址築建“达啰城”,置酋长和西寿鉴烟军司,三川以军事战场归其辖,为前哨阵地。

北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朝旨打绳川(即啰逋川)築堡,赐名“怀戎”故名“怀戎堡”,三川军事建置属第八将统辖和巡检司衙门管隶。

元代初年,元东征军的波斯人组建的“妥马赤”军,汉语“探马赤”,蒙语“达喇赤”军驻扎而军牧。

元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以后,三川地被封为元豫王的农牧封地。

明初,三川地被授封为肃王的农牧之地。

明建国后为“固边实边”,提倡军屯,大量迁徒实行民屯、官屯、商屯,三川从峤山以南为今会宁辖,以北为靖虏卫的“怀戎堡”、“定戎堡”、“通会堡”、“苦水堡”管辖,并以屯田地置村落。

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朝旨築怀戎堡参将趙永和统领,并置巡检司衙门,改沿山而居到川地居衍,三川大多数村落由此而始。

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府丞盐茶厅从固原迁至“北海”的“海喇都”,三川归其辖。

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海喇都盐茶厅撤销,置“海城县”,西裁置“打拉池县丞”,三川归其管辖地。

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打拉池县丞”更名为“三邑县”。

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甘肃省议决撤销三邑县,改置为靖远县东区,区董陈德俊,分置警察分所,所长董元声,但于会宁犬牙交错。

19499月新中国成立,正规划界取消犬牙交错形,三川一直属靖远辖。

1995年析置平川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