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蒙恬为秦北征,扩张地域,公元前223年,秦南侵征定后,由于蒙恬祖上几代是秦将,从漠北的河朔和整个北地,皆为秦统一,打败匈奴后,看到战国所築长城,就以军築长城,沿黄河西去,築四十四堡,以河为障,置障燧烽火台,并辟通从固原至甘泉驿,经蒯团山脚,经白狼垡(今开龙山大堡子沟)、老鹰涧(即今洪渡峡、蒼龙山河),直到闇门岘至黄河空心楼古渡,称为“驲道”(能通车的兵商道)。在《龙凤山庙碑》记为:“将军蒙恬,为秦北侵,山置障隧烽火台,茂卜拉營木寨,继匈奴于山,撮石为庙奉崑崙神,胡奉长生天,秦谪戍易叠石塔为庙,祈天地祐护,早有归期矣”,为庙之初始。
毛卜拉(原名白棘滩易名茂卜拉)“柳木寨”一记,在《抄录》中有明兵部尚书彭泽文稿,彭为皋兰人,太学试毕,回途于盐池因伤寒病,在打拉池“怀戎书院”任教的学友冯禧·字景福家养治,冯禧原为贡入国子监,因父丧事失学,彭泽后在龙凤山养癒,撰《双桥洞碑记》,由景福书。
□□□□学□□文□□□□
□□□□皋兰彭泽,太学于途寒病,亟至戎堡学友景福舍,友至诚宣慰,凡四邑求医,跪拜礼节,病缓,身骨无力,于观求道医,长者以山涧草,泉中水沐漾,沙柳汁饮,渐魂魄入身,焕而再造,惟景福操护,敢为命者,沛及至达,然学友遥山尔云,述嘱情怀,山峦莲台,神灵应验,惟天命呵宥,汝迁妙道而再生,乃骊山老母真武元神昭彰,吾何为奈者,记沙柳曰“柳泉菩萨”,遇真宫三拜老母神恩,于乎□□□□□□,遥际燧烽秦址,北□□土,茂伏柳木之寨,谪戎撮石为庙,乃昔日庙史,涧溪徐汲,椿柳胡扬,庙观峩奉,尊师上悟下园长者,缅喻尔兴,慧智达渊,博宇广袤,再造之恩,□□□被,师寰宇而语,一秋之物,永恒匡世,皆予灵规,及天命也,尔等栋梁斯任,弗为国重,书面弱情,愧志所任,奉□□□□□□□□。
碑文完全证实了秦在龙凤山、茂卜拉的历史积淀,在烽火台谪戍为存水,所凿石盂上有石盖,见证了历史的真实所记。
毛卜拉“柳木寨”,经考证址为长方形,四维山峁有三座墩台,城以柳树植围,1958年还尚存十六棵,但在同年大炼钢铁中被毁;上庄九棵、下庄七棵,惟涝坝一棵最茂盛,主杆直径约
秦灭,匈奴趁机而入,佔据河朔黄河以南地,河朔高平(固原)北地郡,为其侵佔左右贤王。据《史记》、《班固》、《汉书》载:匈奴从东部,北部长期蚕食、掠夺、惨害民众、掠夺妇女,边患六十多年,武帝刘彻五岁封为太子,十六岁登基,七十岁亡故,在位五十四年,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为了打败匈奴的强悍,武帝妹妹与匈奴和婚,而匈奴的野心越来越盛,刘彻计划消灭匈奴,旨遣张骞去西域联合小月氏国合击匈奴,从公元前138年出使,直到元朔元年(公元前127年)回朝,历时十二年,同路回朝的有匈奴妻子和儿,嚮导堂邑父,途中被匈奴又扣留,于127年回朝,带回了製刀术和汗血马,被封博望侯。第二次出使公元前121年至114年。元朔二年武帝命卫青击匈奴于河朔,匈奴大败,武帝改河朔为朔方,命苏建築朔方城,移民十万,屯粮养兵,匈奴撤至漠北,河南撤至烽台以北的河北地,西汉在战机上有了大转变,三川至西汉建国第一次由西汉统一置域。
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武帝封卫青、霍去病为大将军,又抑製了准南王内乱,命卫青为左路军率李广为先锋,公孙敖为将,霍去病为右路军,在这之前,武帝命霍去病暗中训练骑兵,并养育汗血良马,以骑兵快速长驱直入,换马不换人,从北路直捣匈奴龙城。武帝在平息了内乱,驱驾甘泉行宫,以便接近战场,匈奴以趙信兵出击老鹰涧(今蒼龙山河、洪渡峡)、白狼垡(今大堡子沟、开龙山、西合),企图奇袭甘泉行宫,被卫青私调禁军狙击了趙信的奇袭(赵姓原是匈奴人投降西汉,后又叛逆为匈奴带路)。
卫青、霍去病三战皆胜,卫青所率部被匈奴击殺了李广,霍去病捣毁匈奴龙城,全面挫伤了匈奴的锐气,几十年来遭到了全面大败。武帝命卫青、霍去病舅舅外甥为大司马同掌兵权。卫青于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因病亡故。在元狩二年霍去病和李广之子李敢角斗,被霍去病射死,武帝大怒,责处霍去病边寨使兵,中途因在击匈奴中误饮了毒水病发而亡,时年二十四岁。
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武帝为李广孙李陵培养成霍去病第二,经过训练命李陵率五千骠骑从高平出老鹰涧击匈奴,李陵先胜,后因孤军深入,被匈奴以十万兵合围被困,为保全将士生命,李陵被迫而降,武帝大怒旨责叛国。李陵受降后谒拜第二次出使西域的被匈奴杀害的张胜墓,受匈奴之命相劝苏武归降,苏武持使节鞭绝不降敌与李陵在望乡台望乡而别(望乡台在今狼山)。苏武后于元凤三年(公元前78年)回朝,而李陵后被匈奴杀害。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李广利出朔方击匈奴右贤王,但西汉朝政内讧,李广利受牵连,武帝诛其全家,李广利以此事降右贤王,武帝受到极大打击,朝臣和国人皆议黷武主义者,全国民众苦不堪言,又因钩弋夫人和奸妄陷害了太子刘弗陵被杀害,种种事态迫使武帝内省,于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颁罪己诏向全国人民检讨,由于他旨令李陵孤军深入和李广利降匈奴,所造成的事件均因武帝指挥授令不当而致。为给李陵平反,由“甘泉倉”(在刘家井东南今树台)官吏在柔狼山堠(今黄峤乡狼山),这里也是匈奴经营指挥中心,为苏武造祠庙,为李陵勒《李陵紫碣》碑,(更正:作者在《屈吴山山誌》一书中,据《抄录》所记,撰为西汉霍去病建造,不符史纪,予以纠正)。
征和五年(公元前88年),武帝把钩弋夫人纳为妃所生之子刘询在后元二年(公元前86年)立为太子,武帝查知钩弋参加杀害前太子之事,诛杀钩弋夫人,颁旨由霍光辅佐幼主刘询,是年武帝刘彻辞世,武帝五岁被封为太子,十六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享年七十岁,幼主改元凤为平元元年,于公元前七十三年登基。
苏武被匈奴以牧为监拘为人质的地点,史家记为在今贝尔加湖,作者认为恐有不符。原因有二,其一、因匈奴当时并未佔据新疆西北部,而匈奴人的族源主要是胡人、蒙族人和多民族血统变故,如若把苏武押解到如今贝尔加湖要过天山险峻的雪山,根据当时的条件,要翻越天山恐怕不易。其二、按史书文献载:从春秋以来到西汉以天象星辰划分地域,北地郡亦称“北海”,乾隆府丞《盐茶厅誌》记为“白海”,又以唐王维诗中记为“北海”、“天都”等记,也是旧誌书记“秦汉以来,雍州北地名北海”,鉴此据载:原在固原以西,今海原、打拉池均称为内陆海的“北海”,隋唐称今西合村为北洲,意指内陆海的北面,匈奴佔据河南,民间传言,苏武在狼山牧放,据西汉武帝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武帝颁《罪己诏》旨谕“甘泉倉”官吏为苏武平反建祠庙,为李陵勒《紫碣碑》均建于今狼山,有人提出今河西出土李陵碑,据以鉴别,西汉为苏武建祠,庙前有两棵柏树(现确余两棵死树),李陵《紫碣碑》是“富平石”,《海原县誌》、《固原州誌》、《西华洞天》、《固原览胜》、《盐茶厅誌》请于参阅。苏武于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由于想家心切修书一封系在大雁身上带回,雁被匈奴射杀,匈奴触情遗感,于公元前78年放回苏武,然兄弟自杀,妻子改嫁。
可以肯定的说从春秋称分野名“北海”不是指贝尔加湖,而是泛指六盘山以北地,大自然是海陆相连“白海”的记载,今平川共和镇、黄峤乡即昔日“啰逋川”内陆海在秦、西汉统称“北海”,又据明人冯禧所撰《柔狼山堠路碑》记匈奴把苏武以牧为监即在今狼山。苏武在当时条件下能走到今俄罗斯的贝尔加湖,因为雪山重重,根本不可能到贝尔加湖。苏武回朝后封为“铁山将军”,从《中华神谱》被封为“圈神”至今相传。
匈奴人虽未建国,称雄一时,后来在西汉打击下,匈奴一部西去东欧到匈牙利;一支匈奴族投向西汉赐以刘姓;其大部归鲜卑族姓以忽延氏,长期在白狼垡(北宋锁黄川西北,今名三角城因堡型为三角型,后俗名大堡子沟)居衍,所以民间文献《钞录》记为“忽家寨者乃忽延赞之故居”。
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屈吴山东段,大小神木山,在原始大森林中长出无枝无叶的人首四肢分明的神木像,一大一小,自此生长大神木的山为大神木山,生长小神木的山为小神木山,故今名神木头。于元鼎五年(公元前122年)甘泉倉吏向武帝奏神木出现为瑞祥,于甘泉宫西巡神木山(史称“西巡祖厉”)。
明代贡入国子监的太学生,冯禧·字景福在成化十年撰书《大小神木山宝和宫碑记》记:“武帝西巡祖厉,(是指祖厉县)御侍□□□,驾临祖厉”句,并诰封为:“潮云山神木宫”,唐代赐名为“宝和宫”,赐地五十顷,岁拨紫衣(北宋《建设怀戎堡碑记》)。
二千多年来,神木像经历天灾人祸,而小神木像在明万历年被陕西迁徒盗走,据郭刘氏所著《钞录》载:今陕西神木县名之由。大神木像至今保存,可惜的是由于群众为追求秀美乖巧,而将原自然像加以雕刻,使神像失去历史面貌。《钞本》记为:“张氏珍藏神木像,蘂芯千年之功耳,今悉大神木,灵彰昭祥,拙雅威祯,小神木历履受劫,同斗佛法王神龛,万历甲寅(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窃往麟州地(今陕西神木县)”。
近期作者在万隆山开花寺见有一斗战胜佛木柱像,会首解释说:“一九八零年,在屈吴山柳林沟潮云观,復建庙宇,在清理石窟中,请出一神龛,龛下放一本书,古笈已腐,神柱木像清晰,是否小神像无从证实,书是否是原《神木誌谱》,均无从见证,但据《钞本》所记,应该是同一像和书。而穆桂英破天门阵所需要神木,即是现今保存的大神木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