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誌不称乡镇企业,所载为“农商”。
从北宋《建设怀戎堡碑记》纪:“北有宝积山,产石炭甘铁”。
另据前请举人陈大安遗著稿《方土拾墨》纪“烧坊沟,北宋将军张安泰,置军酒坊,以南泉水而名,明置烧坊酒碑铭记,俗名令公烧坊”。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烧坊复开,碑记名将军酒坊,至清光绪日兴。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西北大地震俱毁。
《打拉池县丞誌》纪:“池街有小铺商十数家,光绪三十四年,池街设立工艺一处,织毛毯、口袋”,民国九年以后,工商农铺面三十余家,商号以“自立常”行销大半个中国,当时商铺即商户,又是车马店,又是农产品、散货收购、托运、营销商,原因是当时以打拉池大烟出名,山药、羊羔皮和羊肉为著,运销至上海、天津、南京,这些城市当时是洋货,运抵打拉池,为百货行销集散地。
煤炭,旧誌名石炭,从唐以前遗址就有烧煤的痕迹,但数量很少,而从西夏达啰城、北宋怀戎堡遗址大量烧煤的煤渣,而元明遗址中,不但有大量煤渣,而且有了块状,这就说明,元明人已知用沫煤做煤砖或块煤取火,主要是军用,民用在万历年遗址中才发现有大量民用废渣。因此,小煤窑的开采,在北宋今红会马家宽沟北,有小煤窑,井下空棚可调度汽车,至清末民国时间均在此开采,狼山张氏在西阁涝开设当典钱庄,支货矿业,兑典金银,采金工具和食宿费用。
甘铁,铜冶开采,陈大安文集陈述:“屯田屈家砦,远于西汉前,古名屈源山有色铁(指铜矿石),后朝多采冶,唯北宋盛况”。从民间传说:“屈武降妖”的故事中窑穴,即可证实西汉前即在地采铜、此窑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种田铜矿采矿被炸。
砖窑:在杨崖湾神木头、龙凤山、西阁涝、打拉池砖窑考证,如在西汉武帝时,杨崖湾神木头为神木像修庙,就在当地造汉砖,又从神木头新石器原始人遗址中挖掘出,不但有石刀、石斧、石铲,还有大量陶器,从一些古代遗址中发现,唐龙凤山“灵官楼坛”全部是木结构,但祖师殿是砖结构,又如北宋怀戎堡“怀戎堂”、“利威堂”遗址中,飞檐走兽和脊兽的制作中可知,早在西汉地有制砖业,明代就更加发展。
盐业:《打拉池县丞誌》载:“乾盐池西大贺家沟有盐湖一处,民平地灌湖水晒盐,销固、靖、会”。清道光《靖远县誌》载:明哈钦将军在盐高崖至房家沟口築坝引渡神木头泉水,名“哈家坝”灌盐高崖盐田取盐。据《海城县誌》、《盐茶厅誌》乾盐池从唐贞观年置全国十八盐湖,乾盐池是其中之一。
农业:从北宋《建设怀戎堡碑记》纪:“堡之西南百步有泉涌出,泓澄甘冽,止而为湖,不徒有玩赏之景,民田灌溉实赖其利”。
明代《建设怀戎堡碑记》纪为:“南控农牧之场”。
从上面碑文中可知,在北宋即已有农户以事农业,元代三川地封于豫王,为其农牧之场,明代为“固边实边”加强国力,实行军屯,另把三川分别封于楚王、韩王、沐英王为其属地,后又从山西、陕西大量迁徒,实行民屯,继后又实行官屯,每耕种五十顷地者,以公粮计官晋一级,因明代在靖远、平川为官者皆来池佔据地盘,立居建业,如房贵、路贵、路昭、路经、李栋、哈钦,他们无人力耕作,渐为商屯,因此,大量垦荒,也破坏了植被,从此以后成为荒漠化,旱灾连年,即此,人们从沿山而居,走到川地居衍,打拉池村镇即在那时形成,所以,百泉丰溢,沼泽蒯茂,为此从明到清代开始了治水,保护水田,又形成压沙田保墒的农田工程,简言之历史实践,造就了今日之农业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