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成吉思汗东征军
成吉思汗东征军
发表日期:2015/7/4 21:29:05 来源: 屈吴山旅游  阅读次数:1965

据《甘肃史话》和1946年马福龙著《伊斯兰在宁夏》、《西北通讯》二卷八期,及《甘肃由来》(第一版)《东乡县和东乡族》陈述,共同认定:“成吉思汗在征伐中亚的过程中,由于蒙古军队数量少,每陷一地都要强迫大量波斯人编入蒙古军队,并签征大量中亚壮丁单独编伍称“签军”。同时还掳掠数以万计的中亚工匠、技艺人随军服务,或押送后方”。1225年成吉思汗从中亚回师东征,为灭西夏和平定河州之乱。成为蒙古军队和中亚人编伍的探马赤(军)在蒙古人指挥下,这些中亚回师的大军是回回色目人组建,波斯语“妥马赤”,汉语“探马赤(军)”,是蒙古人对色目人实行军事编制的部队名称。公元1292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以后,全国实行社制,元政府命令各地探马赤一律入社,转为民户,朝政强令汉族女性与其成婚。关于“探马赤”一名,据《甘肃由来》所释:“探马赤”是汉语,色目人波斯语为“妥马池”,蒙语歧视性的称为“达喇赤”,后据清道光举人牛中选注释,蒙语“达喇赤”释为“马圈”意(《钞录》第二十二页),这就是探马赤的由来和达喇赤的含义。

元朝怀戎堡:

民间文献钞本《钞录》纪:“元朝初废堡为牧马圈”,为元豫王的封地,置府理地(民俗明王爷府),达喇赤一名:一曰牧马匠,一曰马圈。近年从蒙人所语得知,亦言达喇赤蒙语名“牧圈”。道光举人牛中选,动乡绅奏请盐茶厅,改名为“打拉池”(《钞录》)。元朝对别的民族施暴政,人分四等,怀戎堡视为圈养色目人的马圈,后又置王爷府,但堡和地方遭到严重破坏。蒙人信仰喇嘛教,保存了红山开元寺。

毛卜拉一名由来:

探马赤在灭西夏后,亦在打绳川驻扎,转为民户后,衍息到元灭,多数为豫王所用。从毛卜拉古墓考证,其一,此墓是一座人为的大山,墓内外有三种葬法的古墓,外层是伊斯兰教葬法;其二,在山的前半部是用砖箍砌而成的墓穴,墓道南北走向,由南入墓,东西又箍上下两层窑洞,有的空置,有的置一人头或全尸;第三部分,由墓道入内,全部是用圆木方木围箍,内部面积很大,1986年被人挖开,取出大量木材出售,木质完好,上刻“北山王”三字,此墓的年代根据葬法应为西汉“黄腸题奏”规格的墓葬,有大量原始森林的地方,才会有此规模,被葬者的地位,也应是皇族王侯者。可是这样棺冢宏扩的汉墓,内葬一大箱骨灰,上置许多五铢钱,内有两具陪葬者尸首,一尸是女性,仍在站立,一男性身着铠甲,带一柄宝剑,散落在地,无文字考证。

古墓外层的葬法,又是回回色目人墓地,据《钞录》“杂记”中述:“色目人衍息茂卜拉,造有丑鲁寺院,明洪武剿元蒙潜徒”。在伊斯兰教经典词书考证,教有古圣人,名易卜拉欣,简称卜拉,波斯语为“吉祥”,阿拉伯语为“唸”,因此,回回色目人把上寺唸经称“卜拉”,而变成了地名。据龙凤山清雍正二年《龙王殿庙碑记》,“白棘滩,地沃丛茂,元丑鲁名卜拉,曰茂卜拉,乃龙凤山会产地”。可知后人盲语“茂”以为“毛”而故,今名毛卜拉。

元达喇赤变打拉池:

从明到清王朝,周边县誌有记载:“达喇赤”、“打喇赤”、“打赤喇”上述所记均为历史所留,但均应以“打拉池”记为准。何时变为打拉池,光绪三十四年,打拉池築一堡,堡门书名是范振绪所题:“保安堡”,下释:“原名达喇赤,易打拉池”之载,同年陈希魁等撰著的《打拉池县丞誌》,也未阐明原由,但左宗棠在同治兵燹后,办善后置《打拉池县丞》向朝廷奏章中称:“改盐茶厅为海城县,西村打拉池设分县,置县丞一员”,可知《钞录》的纪载是确凿的,因牛中选释蒙语达喇赤为马圈意,故早在清道光年易名为打拉池地方古有“百泉”之称,历史上为西陲多有战争,以此意而名打拉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