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十五、民国建怀戎堡
十五、民国建怀戎堡
发表日期:2015/7/4 23:53:14 来源: 屈吴山旅游 阅读次数:1037
清光绪年至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打拉池大量种植大烟,并为佳品,结帮成群形式脚户队外运大烟、水烟、羊毛、皮张、药材,商价代办局易向全国发货,当时上海、天津、南京所有的洋货,打拉池都有,地方经济充盈,大量修建了四十余座庙宇,有钱不愿读书,以钱买官,名“捐班”、“捐老爷”,为此,在宣统三年经过商磋,作了大量准偹筹款,以缴厘税为基础,於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开始,由县令陈廷椽主持,改明长方形城池为正方形,结果,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竣工,城池反建成棺形,南长四百六十余米,北为三百余米,犯了民众大忌,再加城池内每院地皮县令收银五十两,激起民众不满,无人去往,城池内设钟鼓楼、马王庙、城隍庙,北城城墙建三层风景楼,东南角城墩建“奎星楼”,专为祭孔而置,东西瓮城,女墙,炮台,将原来民俗称为“旧街”的秦家巷、陈家巷,今倉库以西设教场和南北大店,新建市容即今打拉池街,设皮毛局、烟土局,各种集贸商店三十余家,以刘自祥经营的“自立常”为最佳,行销大半个中国。民国八年正式撤销县置,置靖远县东区,区董陈德俊,设警察所,所长董元声。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西北大地震,市井俱毁,人口伤亡极大,再加大小军阀土匪混乱,连年抢掠,民众朝不保夕,完全是败落景象,吸食毒品,一毒致百害,懒惰成性,失去了民族精神。惟附贡生陈希魁,因病不能深造,回乡后与举人陈大安、县丞张家驹等,於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在龙王庙院办百泉书院,即今打拉池小学前身,后迁址怀戎堂,今古城民族小学址后。
第四次築怀戎堡,虽城廓地貌显见,但文化古址无人保护,蚕掘毁坏,望之感叹,千年古城春秋一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