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七、毛卜拉周、春秋“黄腸题凑”墓考
七、毛卜拉周、春秋“黄腸题凑”墓考
发表日期:2015/7/4 23:55:21 来源: 屈吴山旅游  阅读次数:1891

毛卜拉一名源於元代,因元代在毛卜拉驻波斯人编伍的蒙古元兵探马赤军,军改民户后在此居衍建了清真寺,波斯人以其古圣人“易卜拉欣”,简称“卜拉”为寺名,故成地名之由,但原以地方丛茂而名“茂卜拉”,后人盲语为今名。“毛卜拉”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蒙恬为秦在毛卜拉设伏兵木寨(《龙凤山庙碑》)。

毛卜拉小学后,在一座山内发现一墓穴,1986年前,原是生产队牲口圈,挖出一砖箍洞,南北走向,窑洞高一米七六,墓道二十米长,一米五宽,砖的规格三十七厘米乘以十八厘米乘以七厘米八,东西砖墙分上下两层,又箍窑洞,洞内放置遗骨,有的是完整尸骨,有的只放头,此洞已经不复存在,因被破坏,向里走过墓道,一个大墓穴,里面能调动汽车,全部用方木围箍两层,顶部为木椁榫盖定,外部用土堆成大山状,这种葬法启源于周、春秋、秦“黄腸题凑”的墓葬法,1986年,木椁被人挖出变卖,木质完好,上刻有“北山王”三个大字,1992年秦伟任区长,亲自督场启开墓,内有一大木箱,全部装置骨灰,上置五珠钱七枚,形为北斗七星,其它五珠钱散落在地,另有两具尸首,一位男性,身着铠甲,带一柄宝剑,剑已腐朽只存柄,尸首骨架就地倒在地上;另一具女尸还在站立,人走进去才散落倒地,千年之纪,就民国九年大地震,她也应该倒地,为什么孑然不动?

另外,据村支书周启义陈述:外部挖开到处是墓葬,是伊斯兰教葬法”。此处,群众多次拙出有价值的历代陶器,古墓为汉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