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一、文化教育概述
一、文化教育概述
发表日期:2015/7/5 0:07:29 来源: 屈吴山旅游  阅读次数:1086

 

北宋《建设怀戎堡碑记》纪:“······孟夏创宝积堂,因山名之,仲夏就堂之北葺书室曰镇静斋,盖新制择将沉镇静,果敢有为者为副将,就而名焉,创堡将已十年,殊无铭记,慮其岁久酋知末”。

从碑文可知,设堡御敌,置堂以延使节,设书屋以文沉镇静斋(斋即书屋教室),即制文畧治武谋,堡无铭记,慮其岁久酋(指西夏築达啰城设酋长)知其始末,于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六月壬辰八日亥时立碑,这里不就说明以文治武的,文化教育事业,而培养选择人才的方畧吗?

到南宋地处战争之境,是以家教的形式为主。元朝金国置五十户为一社,完颜氏三狼之后,会宁黑虎岔趙氏《家谱》载:“祖宗元蒙皇室狼主,治国以孔孟国文,家塾师治教或以雜学为社稷者,崇文尚武致艺道,为国育朝臣良将······”。

从北宋以来地方形成,中华文化的书院,又形成私塾、家塾、杂塾。私塾为官办或民办书院;家塾为现在的家教;杂塾为多数家户办的书屋。清康熙五年陕西出一状元名王魁,后其二子王魁元来池游学,发展了教育,地方文化成了风尚,历史有北宋宝积山书院,明朝有怀戎书院、渦子泉书院。

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在两狼山置《涡子泉书院》,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明第三次建设怀戎堡后,在堡设官塾杂学致教,清道光《靖远县誌》载:明兵部尚书彭泽太学卒业,途于乾盐池患伤寒,挣扎来池,知同窗好友冯禧·字景福在池设馆授学,在其家养治,冯不怕染疾同室奉侍,每以请医行跪拜大礼。这里说明在明成化年间就有书院设馆授学。况在这以前,即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今中和村五社张氏出一进士,已说明家教私塾兴盛了,从碑文牌坊所知,竟在清朝全国各地有文武才十七人,如上述张氏,在清咸丰年父子同榜中试。

明靖虏卫指挥使李栋,打拉池人,其家族以武起家,文武双全,袭父职后并同知,孙如玉诗、琴、棋、书画、武畧俱全,亦袭父职而立之年阵亡,明怀戎堡城隍庙内,有西寓碑亭,其中有李如玉撰《从征致父百泉赋》,均显示了当时打拉池教育事业发展,不但有家教私塾,也有了杂塾即杂学,社会每个成员都可进杂学。明初乡试要去陕西,后来变为在平凉、固原。清时乡试在海城县,中举在平凉要游畔,给家中报喜,举子回乡后要夸举子祭祖。因此,民间大量藏书,望子成龙,家教兴盛。

清康熙陕西韩城状元王杰,其子殿魁游学来池,以其《家谱》纪:“始祖殿魁,游学来池,以宾客相待,设馆授徒······”。其裔今王希华其子王振堂。龙凤山原有奋威将军王进宝一品诰命夫人,垂立康熙皇帝驾临龙凤山碑记,署名大清康熙庚辰甲科状元王杰令仲子,辛卯甲科举子王殿魁沐浴稽首顿拜撰书,以此可知,在清时地方虽无考院,然教育在以私塾家教形式来说,达到一个顶峰,这就是将校文化的造诣,因为,作为将校来说,他们接收的是当时历史上最先进的文化知识,所以,北宋李兴隆为望子女成龙成凤,而在马饮水建造“西宫”,它一方面是庙宇,一方面是学校,这就是平川东部普遍建築庙宇的理由之一,是将校文化的产物。清道光以前,称为太平年间,学风极盛,学生讲究十年寒窗。所以,地方人才辈出,胡文烱中举后升试贡生亦随入太学升为翰林,后人称为胡百万。

但是,到了同治兵燹后,陕甘总督左宗棠奏折盐茶厅改置海城县,设打拉池县丞,于光绪元年成立,这时,四处种植大烟,一毒致百毒,大都以钱买官称为“捐班”,不再苦读;另一方面光绪六年(公元1875年)由附贡生陈希魁倡导,有陈大安、谢文俊等主持,在龙王庙置《百泉书院》,会宁人王子勤任山长,后迁址明築怀戎堡,至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在新学影响下改为《初等小学堂》。民国十七年(公元1981年),由于清宣统元年改为《三邑县》,民国元年元年又开始築怀戎堡到民国三年结束,县置撤销改隶靖远县置警察所,学校改为靖远县第三高等小学。到抗日战争,学校在民国九年西北大地震中,书院被毁,迁址今打拉池小学,学校有毕业、校歌,其中毕业歌录于后:

毕业歌

2/4   1=C

‖: 5 6  5 61  105  6   5 3 2 2 5   2 5 1  11

大家 欢聚 一 堂  太 平的 歌声  我们  没有   有麦

3  5  6  1 22 3  2 34  6 51  201  3 5

招待 的 来宾 只有 拿着 快乐的 歌 声  来 致敬

5  5 0 5  5 0:‖5  651—︱ 

欢 迎   欢迎        

民国由于受“五四”运动的影响,特别为抗日救国,掀起文化高潮,如红沟、小水、牛 、双铺等,多处办起初等小学或人数少仍以私塾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