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白银市旅游业发展纪实
白银市旅游业发展纪实
发表日期:2015/7/10 22:39:17 来源: 甘肃日报  阅读次数:1014

 ——白银市旅游业发展特别报道

  “石林景观看雄奇,黄河风情说魅力。红色会宁访圣地,工矿之旅出新意。”这是前不久一位北京游客在白银留下的诗作。

  2013年,白银市旅游接待501万多人次,超过“十一五”期间425万多人次的累计接待游客数。今年上半年,全市旅游接待345.7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4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和33%。

  白银旅游资源,掀起你的盖头来

  白银市旅游局局长吴国荣介绍说,白银历史悠久,风光独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广泛分布,旅游资源丰富多彩。

  “中华自然奇观”黄河石林和龙湾村是国家地质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会宁红军长征会师旧址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圣地、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天然原始的“沙漠宝岛”寿鹿山是国家级森林公园、3A级旅游景区。省级森林公园还有“雪岭堆银”哈思山、“旱塬秀峰”铁木山。曾经收藏过《四库全书》的法泉寺是全国百大佛教名寺、3A级旅游景区。北武当寺是道教圣地,屈吴山为佛道会山,龙凤山是道教文化胜地,五佛沿寺是北魏石窟,红山寺是北魏古寺,雪山寺是北魏名刹。永泰龟城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清两代战略重镇。白银火焰山国家矿山公园主体白银公司露天矿是“中国第一坑”、全国首批建设的28家矿山公园之一。“中华之最”景电工程灌溉面积百万亩,将腾格里沙漠边缘的戈壁荒滩变为大片绿洲。黄河大峡奇观为特色旅游风情线,大敦煌影视城是西部影视新城。以及清朝名将王进宝将军墓,著名书画家范振绪纪念馆,屈吴山景区,梧桐山景区,虎豹渡口,牛门洞遗址,黄河索桥古渡遗址等众多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还有黄河假日城(湿地公园)、四龙度假村、西部民俗文化生态谷、太和岛休闲度假旅游景区、西岩山文化旅游主题公园、华辰生态园、月河湾、四龙镇、水川镇等是采摘、美食、垂钓、休闲的好去处。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把多勋教授提出,建设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要通过文化旅游的全面融合,实现“景区建设—景区服务—旅游服务—旅游产业—文化旅游大产业—区域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层次递进。

  甘肃文化出版社总编辑管卫中分析,白银旅游资源的优势,在于黄河文化基础上叠加交织了其他多元文化,成为文化荟萃地。

  黄河文化是白银文化之根。黄河流经白银258公里,占甘肃段的58%。早在8000年至5000年前,就有先民们在此繁衍生息。从古代农业、畜牧业的发展到现代工业的崛起,从昔日水车轮转到闻名世界的高扬程提灌,无不与黄河紧密相连。白银黄河流域遗留的彩陶、岩画、古村寨、古泉、古井、古建筑、古树木等古文化遗址,构成特有的黄河文化符号。

  工矿文化是白银文化之魂。白银是中国有色工业的摇篮。“白银炼铜法”曾长期代表我国铜冶炼技术的最高水平。白银稀土加工能力占全国的三分之一,高能炸药生产能力占全国的60%,TDA生产能力居全国之首,煤炭产能占全省的三分之一,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学工业基地。白银国家级开发区,是创新发展的示范。“艰苦奋斗,创业奉献”为核心的白银精神,就是工矿文化的传承和凝练。

  红色文化是白银文化之神。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靖远三次起义是甘肃规模最大、影响较广的起义,在甘肃乃至全国武装斗争中有着重大意义和作用。红军三军会宁大会师,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里程碑。红西路军在白银组建并悲壮西征,留存打拉池、虎豹口等革命遗址。

  丝路文化是白银文化之脉。白银是古丝绸东路重镇,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重要桥梁。索桥、虎豹口、黄湾、北城滩都是丝绸之路黄河古渡口,有鹑州城、媪围城、柳州城、迭烈孙堡等丝绸之路古城堡遗址20多座,汉唐烽燧、法泉名寺、北魏壁画、索桥古渡、红罗古刹、长城驿站等都展示着丝路文明印记。

  民俗文化是白银文化之韵。白银民间民俗文化积淀深厚,种类繁多,五彩纷呈。古琴演奏、宝卷艺术、皮影小戏、孤本缮书、名人字画等文化遗产,剪纸、刺绣、奇石、陶艺、铜艺、蛋雕和社火等民俗文化,都是精品甚至绝品,为白银旅游增韵添彩。

  白银旅游发展,从晚起步到快步走

  在国家旅游业发展战略格局和甘肃旅游业发展规划中,白银都占有一席之地。大黄河之旅是国家旅游局重点培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工农红军长征线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规划建设世界级的精品旅游线路。我省着力建设兰州—白银—平凉—庆阳华夏文明黄河旅游线,把红色旅游打造成具有震撼力的品牌,都与白银紧密相连。

  “兰白核心经济区”和“兰州都市休闲度假圈”的建设,为白银旅游发展创造了平台。以兰州主城区—白银城区—兰州新区为复合中心的确立,为白银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旅游服务体系、区域旅游品牌、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创造了条件。

  然而,作为工矿城市的白银,旅游业的起步却晚于我省多数市州。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和红军会宁会师旧址两项主打旅游品牌的开发,仅仅十多年时间。从晚起步到快步走,白银旅游业跨越发展。

  白银市委书记张智全指出,白银要融入甘肃“生态大省”建设格局,积极打造会宁红色旅游、工矿与市区旅游和黄河大峡谷为主的沿黄旅游精品。

  白银市市长汪海洲要求,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在白银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要承担更多的综合性服务职能。

  以“五大文化”为主线,白银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景泰黄河风情文化旅游节举办了七届,会宁红色文化旅游节举办了五届,白银乡村旅游节举办了三届,白银黄河休闲文化旅游节也于近日开幕。此外还有法泉寺民俗节、寿鹿山采香节、四龙剪金山庙会等。同时,352户“农家乐”的建设,促进了白银乡村游的发展。

  石林奇观自然生态游、会师圣地红色文化游、地质公园工矿科普游、黄河风情文化观光游、农家休闲娱乐度假游等等,都让白银成为省会城市的“后花园”,兰州周边游的首选地。

  深度开发,白银积极打造甘肃旅游精品

  白银市有关领导表示,要把白银建成黄河旅游带的重要旅游支撑点、全国红色旅游的重要节点,兰白核心经济区的旅游标志点,甘肃旅游发展新的增长极,兰州都市休闲新居所,将旅游业培育成为白银市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白银市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必须在新的起点上,以“大旅游、大产业、大整合”的大景区规划建设全面盘活资源,加紧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加快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开发。

  目前,由中科院旅游规划设计中心编制的《白银市旅游业发展规划(2012-2030)》经评审修订后正在实施,各县区和景区也不断强化旅游规划编制工作。同时,加快黄河石林、黄河假日城等景区开发建设进度,谋划建设黄河大峡谷风景旅游区,协同兰州、临夏两市推进黄河风情线大景区建设,打造丝绸之路沿线文化旅游带。红色文化产业园、黄河石林旅游文化产业园、影视文化产业基地、青少年艺术培训基地、黄河民俗文化产业带、矿业文化博览园、陶瓷文化产业园、铜文化产业园等产业基地建设同步实施。黄河石林申报5A级景区、世界地质公园和会宁会师旧址申报5A级景区的工作均已启动。

  白银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不但旨在将景泰黄河石林和会宁红色旅游打造成甘肃的旅游精品,还要将白银黄河假日城、景泰寿鹿山、靖远法泉寺等一批景区培育成富有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地方代表性拳头旅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