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第四组:激战堡子山
第四组:激战堡子山
发表日期:2015/7/21 15:21:31 来源: 屈吴山旅游  阅读次数:1894

    1.04.01(文字简介)530,起义军在谢子长的带领下,从来家窑出发,绕山路渡黄河,来到水泉堡,将一面印有镰刀斧头的游击队红旗插上水泉堡山顶,“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在水泉堡正式成立。

 

第四组:激战堡子山

谢子长任总指挥,焦唯炽任政委,姜耀任大队长,杜润滋任参谋长,邬逸民任秘书长。游击队下辖三个支队,第一支队司令杜鸿范,第二支队司令张东皎,第三支队司令王儒林,游击队发展到200多人,有近百支长枪。

当王子元得知陕甘游击队成立的消息后,随即派出了第三团骑兵营和汪新民二营一部兵分两路,前往“围剿”。谢子长立即召集部队进行了作战动员和部署, 将指挥部设在水泉堡子内,并火速控制水泉尖山制高点,抢占前沿阵地大山峁。

62,王子元部一路沿沙河向游击队驻地扑来。另一路经花儿泉沙沟,向大山峁发起强攻。游击队凭借有利地形,以逸待劳,将敌人压制在一道山梁背后不敢抬头。黄昏时,谢子长抽派一部分精干队员从背后袭击,打得敌人乱成一团,溃不成军。敌营长周维邦被游击队员吕成义(中共党员)击毙,副营长梁占

                       9

胜也被击伤。

就在此时张东皎毅然从战壕里走出来,向旧部张丙辰喊话,不幸被敌人冷枪击中,滚下山坡,为敌所擒。梁占胜极力劝说让张东皎写信劝游击队归降,张东皎严辞拒绝,被残忍杀害,年仅29岁。

考虑到游击队成立不久,缺乏经验,谢子长决定撤离水泉堡率军向海原进发。当夜,游击队经裴家堡、雪山寺到达周维邦的老家白茨林。

游击队打开周家的粮仓,分粮给饥饿的群众。群众高兴地说:“军队给群众分粮,这是开天辟地头一会,游击队都是好人,为穷人着想。”游击队又经过两天的急行军到达了海原的园子河并重新进行整编。

起义部队开展游击战争,转战两个多月,行程一千多公里,一路打土豪,分财物,播撒革命火种,于当年8月份再次返回水泉堡。

游击队一边开展发动群众的宣传活动,一边吸收进步青年,壮大队伍。当地有志青年纷纷参军,进步工匠为游击队打制长矛、大刀,金农主动组织淘金,为游击队筹粮备款。

这些工作产生了强大效果。原军阀雷中田的部下石兴璞、张没手带队投奔游击队;糜滩的杨陪成联络二十多位青壮年带枪参加游击队,杨汝霖、高步功也各领十多人带枪参加游击队,使

游击队发展到四五百人,并重新整编。他们的革命斗争动摇了国民党在甘肃的反动统治,唤起了当地进步人士及青年投身革命的热潮。

游击队在水泉的活动,引起了敌军的注意,他们决定预谋通过和平解决的办法收编游击队,遭到了游击队的拒绝。19327月初,游击队与新接防的靖远县城国民党驻军王云山特务营在堡子山发生激战,终因子弹用尽被围困于扎巴岗,在肉搏战中大队长郭映珠、王贵仁牺牲,游击队损失惨重被迫撤离,化整为零,由集中斗争转向了零散抵抗。

为了掀起革命高潮,一批起义骨干投入了组建西北抗日义勇军的革命热潮中,并成为政治、军事领导骨干。

1.04.02(照片)焦维炽于1932612写给中共陕西省委的关于靖远起义的报告

1.04.03(照片)孙作宾、王儒林重游堡子山

 1.04.04(照片)水泉起义烈士纪念碑

1.04.05(照片)主战场之一——水泉堡

1.04.06(照片)张东皎使用过的手枪

1.04.07(照片)游击队用过的油灯

1.04.08(照片)游击队用过的火药别子

1.04.09(照片)水泉小堡子战斗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