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邑县城隍庙在北宋建庙的基础上,于明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始建,距今517年。
北宋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李宪攻下镇戎堡(海原西安州),回兵乱麻川,西夏达啰城西寿鉴烟军司和酋长投降李宪并分疆划界,后由供偹库副使张安泰为镇守使,设利威堂、宝积堂,在今共和镇址建崇宁寺、今隍庙址建昭忠祠、四挑角戏楼、孤魂庙、湫水庙、西寓碑亭。明成化由靖虏卫指挥使路昭、周海向朝廷奏准重建怀戎堡,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由巡抚督台马公文升、镇守太监刘公祥、总戎白公玉、怀戎堡镇守参将趙永和,堡建成后亦设巡检司衙门,打拉池已形成村镇,人居在秦家巷、陈家巷并建城隍庙。明在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又重建城隍庙、晒楼、鼓楼与龙凤山祖师殿唐钟形成晨钟暮鼓,十里相闻。
清康熙四年地震,隍庙又毁,五年由十二女士化缘,维修了庙宇,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奋威将军王进宝回乡养息,在隍庙为超度父母、嫂嫂、姐姐办了二十一天水籙皇醮,又在姐姐坟前搭戏台唱了一百天戏,奋威将军给隍庙捐赠一千两白银,并根据北京故宫形式建隍庙,设大殿、戏楼、左右十王殿,中间晒楼、金水桥,没有水流打了两眼井,隍府陈设两付旗杆,二十四套行头,出府金装,山门石狮卫护。由于战乱城隍庙又毁,道光七年由武举人胡文烱直隶三河县知县,时人牛中魁、武举牛中选,主持復建十司楼、晒楼、钟鼓楼、东西庵院、西寓碑亭,道光九年完工。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地方乡绅迁头在城隍庙后北城墙头建城楼,东南城墙角城头建梓阙孔圣人殿,每年二月在殿内举行祭孔,祭孔母,大小官员、举人、秀才、学生、家长穿礼服祭拜行礼。奋威将军原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