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潮云观名源:
“潮”字始源,据明万历观之道士黄云清·字善廷,在其传给弟子《描金匣纪事》(以下简称《描金匣》)一物中记:“潮者初于汉武帝刘彻,西巡祖厉县,谒拜神木,诰封时,山林森浩,蘼雾嶂耸,帝以景云,潮云山神木宫,故后人有潮音观、潮云观之名”。
道观宗习,自建观以来,宗习“唐高祖李渊,建国后为解决宗教矛盾,召全国儒、佛、道首领议事倡导,一山容三教,一寺容三教,一庙容三教的宗旨”,唐首先在“大足山”建了有三教在一山的宗教山场。到明代又有了《柳伍合宗》一书,总合了三教的宗习功法。自清同治兵燹中焚毁“观音救苦楼”,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将楼改建成“大雄宝殿”。况山观初供奉太上老君、白马都督、金龙大王,但催功德神是佛家的斗战胜佛孙悟空。据《描金匣》文记:“今水岘滩山峯终年是雪,有庙始于唐朝,隐士昊云梦中显一金人,出入一棵树,此神形似猴相,即在庙沟(今佛寺)一木枝干形似人,取形于观,传于明人以形雕塑成斗战胜佛神龛,吾奉香火茶点······”。后来此神龛置于佛殿后石洞内,龛下压一本书,是屈吴山史誌,然1980年山观復建,平川区宝积乡尖山树授神龛训言,清理石洞时,神龛出出,但龛下所压之书已腐烂,现在神木桩像在尖山万隆山开花观供奉。为山观之始由。
前清举人郭兆瑞、秀才刘钟琦在《碑文钞录·杂记》钞本中记:“潮云佈雾,万仙潮圣地,屈吴春障而名,始建于元至正戊申”。即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至2004年,距今已636年。
2、潮云观沿革:
民国前一直隶会宁,民国中期改隶靖远县,从1986年析置平川区。以北坡山为界,南北分置。
3、潮云观庙史:
按《描金匣》和《钞录》“寺观仙班记”所云:“潮云观始建元朝戊申年(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概隐士、炼丹术仙学派,祝天知仙气之士,有道士昊云劝道,始建灵云桥,凡求神解厄,助愿仕途者,桥上焚祷,白马都督、金龙大王应验非凡。后年,陈士杰道士、隐士程淵沛,于桥建亭,记碑文,尔等为庙观有史,铸罄书金文为记,亭内奉蝌蚪文”。可为潮云观第一次建庙,民国初年郭兆瑞命为“灵湫桥”,撰讚每醮事请神,首先诵其讚。
相距五十八年后,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为潮云观第二次建庙,造太上殿、金龙神改奉为显神并建殿,同时奉白马都督、金龙大王。约在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以本山“南大沟峤松”(峤松疑为“峤”为桥,即能建桥的松木),建“宣民楼”,置“金鼎”和“碑文”(现只余碑座),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勒《潮云观宣德修庙碑》,亦俗名“大宣民楼”,主要置“金鼎”上书金文“屈武降妖传”和三皇授令择地建庙神龛玄语“蝌蚪文”。
民间所传,潮云观未授“禄定位”,所谓禄定位,如“法泉寺”、大小神木山“潮云山宝和宫”,历史上朝政授俸禄,拨会产地畝,禅礼拨紫衣、香火。潮云观历代在祭孔和文曲星圣诞日,设坛礼宾,有功名之士,宣读祭文,這即为历史上纪为民奉“禄定”,以示地方降文,武魁首,祈玉皇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第三次建庙,从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开始,显神点化丁伍,授白马都督神案(神案保存),去四川、陇南、陕西化缘。民间传言:“元末始建,明清落圣地,万仙潮圣,三皇以令择地,显神闇道,壁画有记,宝山定地落祥云,万民通行齐响应”。靖、海、会三县信教群众,投资投劳,至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历时十年建成,但由于万历十六年大地震,所建俱毁,又復建了地震所毁七座殿和楼,届时建成太上殿、祖师殿、雷祖殿、文昌楼(明以楼代桥楼)、九天殿、法王殿、白马殿、显神殿、真君殿、财神殿、金龙殿。明末由道士黄云清復建乾罄楼,创建青马将军(丁伍)殿。
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第四次建庙,创建玉皇阁、灵官楼、山神、土地庙。
清同治兵燹,部分庙被毁,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第五次建桥楼洞、灵官楼前洞、文昌楼洞(续建)、戏楼。
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十一月,西北大地震,庙宇全毁。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李道士(名不详)、崔文秀道士携徒共十一人,以旧料復建庙宇及后有刘永华、刘和天、刘仲发、贾国玺、张凯等八人发动群众復建了五楼、四洞、十八殿。
惟“桥楼”白马督都神龛训言,据张静山文案中遗文:“左龙右虎,配左文右武”,皆以主殿“三清宫”为宗,“楼”建“龙虎太极位”。而最后建在白马督都殿前与李道士相呼,后庙事旺盛,女士敬仰者多,会首一呼相应,诬言李道士不规,李氏忍不下诬言,坐化洞吊死而亡。崔文秀相继亦亡,庙事由小水张凯、吴法科、张静山主理。
历年
时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山观除庙而外有牦牛二十头、驴八头,田产一百三十畝,后入合作化。
4、潮云观三潭:
净潭:山门泉水为净潭,潮山者沐浴之处。
雨潭:今佛殿前原有泉水,祈雨取水潭。
天潭:戏楼上侧,奉醮供神佛之净潭。
5、典纪、人物:
1966年决策者予拆桥楼他用,一日晴空万里,突起片云,一声炸雷,潮云观暴雨成灾,顷刻山洪肆虐,桥楼被毁。
十年浩劫庙宇全部被毁,残垣断壁,满目苍夷,六百年造积,毁为一旦,树木被砍伐,人文匾额、楹联、碑文、塑像、戏箱、经箱法器,被窃一空。
丁伍闇道:生年不详,原籍靖远县糜滩人,后迁水沟羊圈湾,明万历建庙钟迁丁张湾,其裔今衍息在老庄村丁振刚为正宗。潮云观奠基人之一,冢棺在丁张湾。
丁伍于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羽化,民间传说丁伍闇道,羽化后四十余天,钥匙无人问津,丁伍在今葛埫闇道,脚户在池边歇息,昏睡中丁伍托梦,钥匙、经卷、布施款未交待,脚户醒来后,头边放着钥匙,专程到潮云观,丁伍确已羽化,为其办理了后事。
人们从此在今葛埫建丁伍闇道亭,或名“一线天”,至今保留。
黄云清·字善廷,生年不详,卒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3年),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奉师命主持山观,传于弟子“描金匣”,记有“蝌蚪文”、“玄奘大师朝屈吴山”和“山名记史”,后于潮云观圆寂正果,葬有坐化塔。
趙复乙,生卒不详,嘉庆二十年(公元1760年),创办白马督都经箱,原勒有《创办白马都督经箱碑记》,先生学识淵博,是地方文史学究,潮云观又一奠基人。
刘一明,又名刘万海,道号悟元子,山西人,中国道教全真派名流,往来于潮云观挂单,因人员复杂未久留。
潮云观在民国以前的主事会长是刘永华,民国时主管人小水张凯,文案、经师郭兆瑞、张佩成、吴法科、张安仁·字静山、李万海、贾□□。
白马都督神龛,因康熙四年地震神龛被毁,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塑雕,保存了四百一十七年。
从清康熙四十一年以来庙观有白马都督壁画、显神大王壁画、青马将军丁伍壁画(即显神为丁伍闇道记)。
文革后山观所遗之物:1981年清基出太上老君石碑,系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所置。显神殿有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九月所铸香炉一个。九天圣母殿遗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三月铸铜罄一口。法王殿有雍正年砖碑一尊。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屈吴山原有梅花鹿,灭迹了近千年的鹿在此出现,1963年四川道士潮山,在采摘山茶时,再次发现鹿群。
1965年,白马殿中樑生长一“灵芝草”。
1981年,药王殿旧基出一碗口粗蟒蛇。
1953年,两省(区)三县大旱,靖远县群众,请求欧化元县长允许,请白马都督神龛求雨,在县城设坛施醮,不日,久旱解除,民众给白马督都奉“万民伞”,民曰:“欧县长求雨”,欧化元后来被打成右派,亦因而寻。
6、后记:
从1980年九月以后,广大信教群众,在党和政府的宗教政策的落实下,同心协力,在欧化元的指点下,首先营造林木两万畝。可惜由于管理不善,存活甚少,有的群众竟然把成活了的树苗放了羊。
为了復建庙宇,群众投资投劳,每一块砖、每一粒沙都要从山下运来,更不要说水泥、木料,不像明、清时,屈吴山有残存木料,而现在要从千里之外购运,所以截止2003年,用木料
从1980年开始,是潮云观历史上第七次復建庙宇,以宗教神龛的斗战胜佛神发起,有石得禄、孟福禄、李福禄(现为佛教和尚名道悟)、赵海潮、吴国祥发起,又在三县一区出一百八十名会首如:李善清、张元吉、陈万安、杨逢春、唐生荣、张宝、王青湖、李应州等。另外有经班天师郭衍庆,经师焦万兆、宋廷朝、张玉泰、李逢春和广大信教群众势力,形成了目前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