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国风雲千万端,森耸草丰总鲜颜。
龙凤山,俗名老爷山,据北宋史载名“宝积山”,由于啰逋川内陆海的溢养,龙凤山历史上是丰满锦荣的耸山峻峯,从今天復建庙宇中,出土的植物化石,确认为史前文化,在火山爆发,造山运动的形成,黄河洪涛水往与山同纹,冲刷出它的筋骨,亦显露出坚忍不拔的精神。
从史前至今,历历精创了不可磨灭的古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龙凤山据史载:“战国秦昭襄王前,古义渠戎族人,建立了古国,即河南靖远平川到东环县陇东的广大地域,义渠戎族凡军事要地築城堡,置烽火台,义渠戎人以游牧生活为主,信仰原始宗教”,“撮石为庙”,即祭拜石头,据《三皇祖庙祭》中所言的《仪列》:“日晨曦仪或暮夕而息,为自己所信仰,撮石为庙,祭祀天地,后群牧呼天神宥护者,匈奴佔据龙凤山,匈奴人亦撮石为庙”,《仪列》中云,没有义渠戎人以《仪列》的规程每日择石堆祭山,常年日久才能形成撮石。而匈奴人是“众人日积堆撮尔为祭拜崑崙神”(《古代宗教》)。所以,龙凤山至今还保存遗留有“撮石为庙”的石堆,这就是两千年前的庙宇传统和龙凤山庙史初。
1、宫观考究:
前清附贡生陈希魁等,在撰《打拉池县丞誌》记:“龙凤山在堡北,山势耸秀,石岩重叠,景有春梅,二月开花,上有无量祖师殿、磨针楼、土地祠、老君庙,下有灵官玄坛楼,各有庙碑,此山屼峍嵯峨,实池境蟠结钟灵之勝槩也”。
据钞本《钞录》于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怀戎堡供偹库副使兼堡事张安泰撰书《唐灵官玄坛楼碑记》云:“□嶽□□□□秦汉旧之障遂烽址,先是置烽台,是蒙恬北侵,白棘滩置柳木寨,为卫事,汉继之仍为老鹰涧驲道,祖厉辖域,尉迟敬德征吐谷浑,河阻,灵官楼庙祈神抽签,曰,子系翁可解,敬德不解,庙公释子系乃一孙姓人,事孙翁议见兵卒打蓆芨草造绳,以蒯团绳浮渡过河平匪乱,贞观乙未王旨,祖厉旧址,置打绳州府,龙凤山造灵官玄坛楼、铸唐钟十里相闻,威灵玄昭相应,夏卫鲁败绩求和,以本朝划疆界,堡之将校士卒,復建庙宇,荐旧日阵亡将士,碑列名镌,供奉神祭魂,尔等旷愉,嶽□□久矣,继匈奴叠石,秦以撮石为庙,久之久耶,乃观之始,尔等于利威堂□□□□□□,为后人有史,□□并巡检司衙门诸将□□□安泰撰书□□□□□□,□□□□□□”。
民间口碑:龙凤山,古名宝积山,耸茂森森,汲汲涧溪,一日牧羊人雨后眺望,群鹤翩翩,只鹤独立峯顶,伸胫趾地,羽衣光彩,牧羊人以光觅去,数日皆为此景,烽台士卒谪戍,祈祷天地,为有归期,“撮石为庙”,牧人以山之石木,建造庙宇,羊亦众拥群力,动草移石,趾土纳木,庙缮,奉供献诚,祈真武大帝宥护。“撮石为庙”至今相传,为龙凤山庙史。
山俗名“老爷山”,北宋《建设怀戎堡碑记》云:“辛卯春,展将听便犒,孟夏创宝积堂,因山名之”,北宋崇宁二年(公元1003年)由熙河帅姚雄、统治官郭闰復建西夏焚毁龙凤山祖师殿,在明代以前大堡子沟(北宋名忽家寨或三角城,古名白狼垡,亦因杨六郎镇守两狼山名锁黄川直至今日各誌均有记)脉西之山皆名宝积山,“龙凤”一名,据清举人郭兆瑞在《草堂漫记》文云:“势左龙右凤,重峦嵯峨,突峯孤嶂,乃莲台坐仙”。昔明人卫指挥使李栋曰:“风水宝地,龙凤呈祥而名之,惟地母造意者”。明成化丁酉(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卫指挥使路昭、镇守参将周海,奏准明重築怀戎堡,復造唐之石梁石柱祖师殿和钟楼。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国子监太学生冯禧·字景福撰书《真武大帝庙碑记》云:“北宋癸未(公元1103年)熙河帅姚雄、统制官郭祖德命部,复烽台庙阁,元人毁之,国朝復造,增修磨针楼,亦名遇真宫、老君庙、财神、土地祠、仙楼桥诸庙,皆巡抚都台大夫马公文升、镇守太监刘公祥、总戎白公玉、怀戎堡参将趙永和、堡之将士缮果”。
明嘉庆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李栋袭父职任卫指挥使,沿山造三道石牌坊,悬额“治世玄岳”,东西天王殿,峯造万源阁(明嘉庆《李将军栋玄嶽碑》),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再造真武大帝金脏像(此碑破损,原碑还在)。道教场观按规格有四道门,第一道门是问道,第二道门是悟道,第三道门是修道,第四道门是得道,龙凤山第一道门就是骊山老母殿,第二道门是李栋所致玄武石牌坊门,第三道门是太极坡中间的石牌坊,到了真武大帝殿前的石牌坊就是第四道门,也是得道门,真武大帝修行了四十二年将要得道时,来了一位少女将身许配真武,真武听后随身将身投崖下,感动了上天玉帝,将真武封为亚帝及真武大帝(龙凤山的太极坡是指从骊山老母殿到祖师殿这段坡路历史上就称为太极坡)。
钞本《钞录》一百一十七页载: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2年),奋威将军王进宝
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群众以玄语建圣母宫;并復建康熙四年地震所毁万源阁、老君庙、仙楼桥。
时至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到五年(公元1866年),因兵燹俱毁。光绪元年析置打拉池县丞后,由解元田彦龙等復建。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在北地大地震中全部被毁之。民国十九年,又被刘钟琦、郭兆瑞、谢文俊发起,復建有二千多年历史的龙凤山文物古迹,经文革又于破坏,目前由张复平、赵万林特别是闫万印主持下先后復建二十七座庙宇和新建桥和桥楼,这是历史上最恢弘之功初建。
正如清道光道教名流刘一明诗云
二月石梅步步花,千杨窜地椿遍山。
几兴几毁道未灭,缘蹬嵯峨禅性洞。
刘一明,原名万周,字季峯,道号悟元子,山西峡谷人,幼年随父于北京就读,鞏昌经商,自幼访仙学道,四处求道法,在龙凤山结廬修炼十一年,来往于碧云寺(在乾盐池东)、崆峒、开龙山潮音观,多去中卫“保安寺”(高庙)、香山等处,盤于两狼山后去榆中兴隆山。先生为道教全真派名流,北京白云观有传记,生于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卒于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享年八十七岁圆寂正果。
2、龙凤山典纪:
千年古杨,“唐杨宋柳”,民间皆言,昔日的龙凤山泉流汲汇溪,树樾秀翠,遍山石梅,椿柳杨树苗,每年都供应当地群众採植,然而今日已失当年之景观,特别窜山白杨,由根部窜地发芽,今龙王庙前有棵白杨,据传是千年之杨。
关于唐杨宋柳之说,并不尽然,因为,屈吴山原名崛峗朱龙山、黄家屲原名蒯团山、龙凤山原来的自然生态植物是松柏、灌木密,据民间文献,秦始皇蒙恬植柳木城而兴柳,唐敬德西征吐谷浑在啰逋川即打拉池到处载拴马桩,栽在湿地中,后来都发芽了,随历史悠久长势高大雄扩而耸天,直到1958年才被毁。
龙凤山也只余千年杨了盤根错结,树杆内空,不时一黑蛇枝间出没,从不伤人,民间在树杆中置一小庙奉为树神。
3、引泉菩萨——红沙柳:
红柳,俗名沙柳,多生长在荒漠地带,根深枝茂,皮粗长势古雅奇特。龙凤山原多处生长,惟灵官庙和沙河南北有三棵最古老,现存活两棵,河北与河南相距
4、石塘半畝“摸子泉”:
磨针楼东崖下湧出一泉名“摸子泉”,民俗凡求儿女者,在崖下泉水中摸石,摸出圆石为子,摸出扁石为女,下游自然聚成塘,明兵部尚书彭泽以道医:“山涧草,泉中浴”吐故纳新而病癒,彭泽以为泉水神力,书命为“石塘半畝”而得名(郭兆瑞、刘钟琦钞本《碑文钞录·杂记》)。
5、“唐钟”:
真武大帝殿东侧,亦有一石梁石柱钟楼,悬一口大钟,上鐫金文“敬德功果”,民国九年地震钟楼毁,现存楼基石柱,唐钟当时滚到圣母宫旁,内可容坐四至五人。
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灵官玄坛楼第二坊碑文云:“唐贞观大治乙未吐谷浑侵姑藏,将军西征,河阻无渡。敬公奉请神讖,云:子系公解,公命四觅,□□河工涉渡,邀昭洽孙公也,公以蒯团绳解,敬公奏於太宗,颁旨置打绳州,川易名打绳川,州府奉旨造灵官玄坛楼,铸钟岁有俸禄,州府命官,稽首供拜,供养献诞,士卒列卫,传至本朝,巡检衙门,主将申公奋,每於祭,乃主祭官□□事□□□惟之□尔□□□□□□,□□□□□□,□□□□□□(《钞录》)”。前清秀才刘钟琦,在《杂记》第五十四页中叙:“火神敬德公,西征河阻无渡滞于打绳川,乃于龙凤山观,诰庙求讖,曰:公予大任阻沼泽,何弗奉供前世缘,火神诰庙一朝子,觅子系翁必俱方畧,道人解曰:子系者孙姓也。将军司令觅孙翁,一日见河工涉渡,急召求问,果孙翁,火神告命求方,孙翁请将军令卒打蒯团草,營蒯团绳,蒯草绳,见水经久耐用,牵引造舵,置渡。公奏唐王,王旨易啰逋川名打绳川。置州府,使节度官吏,營绳兵卫知,州府鉴造灵官玄坛楼,铸钟凤鸣,置峯祖师殿东,时人俱称,十里相闻。后明成化八年,重築怀戎堡,巡抚督台大夫马公文升,诸大人皆将军,增造各庙,建怀戎堡城隍庙,钟鼓楼置鼓,晨钟暮鼓,十里相闻之予耶”。
6、石佛點金:
龙凤山东嶽,原有一巨石,南北卧山峯,似一卧佛,长约三丈,围约丈许,相传四川僧人尊师命来山,主持道观,一日僧人遥望山巒,只见石佛阵阵光彩,僧人诧疑,石佛给僧人托梦,在石佛脚下挖出一瓶宝物,以金建佛殿。公元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山下有红旗山煤矿,由于地壳裂缝洪水全部淹没巷道,二十二名矿工遇难,矿工以为石佛作祟被炸毁,使山失去了一景点。
7、“石窩”因由:
清奋威将军王进宝死於康熙二十四年
8、康熙微服巡视驾临西署,清奋威将军王进宝元配孙夫人勒碑考析:
据钞本《钞录》所记云:“将军
9、彭泽与冯禧·字景福逸事:
彭泽,皋兰人与冯禧为同窗好友,彭于太学毕业,行于乾盐池患伤寒病,当时冯禧在怀戎堡设馆授官塾,彭来打拉池于景福家中养病,学友毫无顾忌,多方求医,跪拜大礼,后虽病癒然四肢无力,龙凤山求道医,病痊,俩人情重手足,事尤感人。
附:芦沟别意序 明 彭泽
芦沟别,别友人冯景福作也。
景福讳禧,延绥人,以乃尊甫从靖远卫,因有家於事。生,纯静且敏,十余岁即知向学,勤读诵,虽父母禁,弗能止,成童補卫庠弟子员。时,昆
注:“芦沟”,今北京芦沟桥。
别冯景福诗二首 明 彭泽
彭泽於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太学毕,于乾盐池患伤寒病,冯为其求医,凡求医跪拜之礼,不顾自身传染而侍奉,后病转安,龙凤山求道医,於初秋归里,临别以诗涙襟二首,后冯禧在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三月,撰《龙凤山誌碑》诗於附碑,清光绪举子刘钟琦、郭兆瑞蒐集於《碑文钞录·杂记》三十九篇“英烈传”二十页。
诗 一
一段英奇未易降,十年灯火是寒窗。
分明胸次罗星斗,珍重关西父母邦。
诗 二
双鱼屡见报平安,两地天缄泪眼看。
遇时相视复相劝,皋兰端的赖乌兰。
注:“皋兰”指彭泽,“乌兰”指冯禧·字景福。
10、冯禧·字景福传:
冯禧·字景福,生卒不祥,延绥人,父甫以武职迁戍靖虏卫,遂居靖远,少年補卫庠弟子员,先后於陈孟佐、张立夫、陈吉夫授学,累举不第,入贡太学,太学生首先得入监规练身两月,方入就读旬日,闻尊堂讣告,归家扶丧。成化癸卯(公元1483年)陕西乡试与彭泽相识,未第,聘为打拉池怀戎堡杂塾教授,学品素身兼优。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彭泽太学卒,回途乾盐池,身染伤寒恶疾,挣扎来池,与景福家中救治,冯禧在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撰《龙凤山誌碑》记述:“景福救治同窗者,为国之栋梁,朝廷之斯人焉,虽景福拜跪救治,是为朝廷也,况医道张、
道药芬芳宝刹神,石塘半畝冥府还。
引泉菩萨红柳翁,苍老针叶救命丹。
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景福亦卒太学,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彭泽改任刑部广东司,故撰《芦沟别意序》。冯禧在池时撰有:明《崇宁寺碑记》、《潮云山宝和宫碑记》、《龙凤山祖师庙碑》、《柔狼山堠路碑》、《马场岘路碑》、《西阁母子宫碑记》等,是地方文化创始人。
11、彭泽一、二记:
彭泽字辛庵,甘肃皋兰人,少年曾在靖远县城和法泉寺就读,据清康熙《靖远县誌》纪:“黑亱之中手持蜡烛照亮,甫入厕,见一周身毛茸茸庞然大物,似人非人,眉目不清,亦蹲厕一角,彭见状,毫不惊惧,将手中烛台,径自放其头上就厕,那物呻吟道,彭公太大胆,彭泽随口答:黑鬼好方便”。
附:龙凤山道观诗、赋、辞:
历代十杰
盤古开天闢地
天地若不闢,万古无文明,力分天与地,
氣息万物人灵。
其 一
龙:
逶迤华夏冠宇寰,
神州韵,
五千年春秋。
其 二
龙:
江河悠悠著遗章,
浪推浪,
英杰同流芳。
忆秦娥
秦王赢政统天下,
战国策,
七雄争霸秦统一。
商鞅变,
橫马长安,
苍生换天。
唤起群奴立新意,
长安雄魂为久安。
胡马嘶,
九州同寰,
中央集权。
七 律
汉武帝四海皆兄弟,
宇宇澄清运文明,
维序劈就龙精神。
世黎心坦谋昌盛,
河岳被泽四域宁。
五 言 诗
唐太宗贞观之治
骁勇历百征,
九霄凌云志。
勤政聚奇才,
雄略九地春。
彩虹长安舞,
贞观尧舜天。
辞
宋太祖陈桥兵变
承五代,效法三皇,功治寰宇,旌旗漫捲,看陈桥鱼龙演义,世上苍生尽换颜。
辞
元蒙佛子治全球
域外非净,而九州之雄,救万民以菩提心境,杨炎皇文明寰宇,垂训千秋。
菩萨恋
康熙王统藏海宴河清
莽莽崑崙澄九州,
苍苍高原华夏情。
疆天万里图,
和蕃歌舞耕。
紫京城下诏,
逹班相授封。
血肉同连根,
归途炎皇心。
辞
孙逸仙改天下人称共和
文启龙族,有史考证五千年,人心天意旧更新。武昌城头,辛亥岁月,虎啸龙吟人称共和。
七 律
毛润子举手东方红
华夏人才无穷尽,兄弟谋奔庆共和。
各诉雄才称千秋,润子持顺天人心。
后 记
龙凤山古名宝积山,俗名老爷山,因清光绪年地方復建了关公庙,群众称为关老爷而名为老爷山。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05年),秦昭襄王诱杀了义渠戎族国王。义渠戎族国王城在今杨崖湾南被焚毁,后匈奴始进驻河南地,佔据龙凤山,继义渠戎族“撮石为庙”,匈奴人易在山“撮石为庙”敬仰昆崙神,这是龙凤山最早的庙宇,已有两千余年。又据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怀戎堡供偹库副使鉴堡事张安泰撰《唐灵官玄坛楼碑记》云:秦汉旧之障燧台峰址,事蒙恬北侵,白棘滩(今毛卜拉)置柳木寨为卫事。西汉继之老鹰涧驲道祖厉辖域,唐尉迟敬德奉旨征吐谷浑侵占河西,河阻,在龙凤山灵官玄坛楼祈神抽签云:子系翁可解。敬德公不解,庙翁释为子系者孙姓人也;孙翁为敬德公议见命士卒打蓆笈草打绳即学名蒯草打绳,渡河平息吐谷浑。
据《钞录》所记《道教遗书》所云:唐前龙凤山只有灵官玄坛楼庙,后尉迟敬德在山建庙由灵官玄语奏李世民,建真武大帝殿及太极姬,从骊山老母到祖师殿时称太极坡,设四门及问道门、悟道门、修道门、得道门。
龙凤山真正建庙是在唐建祖师殿,中国历史上有十二诸侯国,即周、春秋。公元前841年庚申周王共和年,太子姬不愿为皇子成为王皇,探玄入蒙,先后十二化身成北武当祖师,神号真武大帝。祖师为皇子弃室北武当修化,三年来未见玄化,谋下山归皇位,趾山遇真“离山老母”,拿一铁杵磨针,太子姬旁观玄妙,心想老母如此年翁费杵之功何苦?进前叩老母言:“铁杵磨绣针,功到自然成”。太子姬惊悟,老母辈及年高,尽有神志,吾问天三年,志气不及老翁,即刻重上山修行。果后艰励,太子将要得道来一少女,许身于太子真武舍身于崖下,感悟天地及封为亚帝也就是真武大帝,修道四十二年。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尉迟敬德息平吐谷浑,梦中遇见真武大帝,言签文乃祖师点化,回路见玄功,敬德回访龙凤山,见有二人凿石立庙,敬德感德,向李世明奏章前事,朝旨龙凤山建祖师殿。敬德铁匠出身,为祖师铸鸣锺一口世代相传。贞观乙未王旨,啰逋川北置打绳州府,龙凤山再造灵官玄坛楼,铸锺十里相闻,诸事皆奉。因战山庙被毁,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熙河帅姚雄、统治官郭闰復建西夏焚毁石梁石柱真武大殿,后北宋安泰将军在怀戎堡利威堂并巡检司衙门诸将撰文立碑。继战国匈奴人撮石为庙与唐祖师殿同传至今。北宋辛贸春,展将听便管犒,孟夏创宝积堂,以山名之。龙凤山一名据清举人郭兆瑞在《草堂漫纪》文中云:“山势左龙右凤,重峦嵯峨,突沿孤嶂,乃莲台坐仙形”,昔明人靖虏卫指挥使李栋曰:“风水宝地龙凤呈祥而名为龙凤山”。明成化丁酉卫指挥使路昭、镇守参将周海奏准重築怀戎堡,复造元毁唐石梁石柱祖师殿和钟楼。弘治九年国子监太学生冯禧,字景福撰文《真武大帝庙碑记》云:北宋癸未熙诃帅姚雄、统制官郭祖德命部重建元毁烽台庙阁,增修磨针楼,亦名与真楼、老君庙、财神、土地祠、仙楼桥诸庙。皆明巡抚都台大夫马公文升、镇守太监刘公祥、总戎白公玉、怀戎堡参将赵永和、堡之将士善果。明嘉庆三十六年,李栋袭父职,任卫指挥使,在山造三道石牌坊,悬额“治世玄岳”,东西天王殿,峯重造“万源阁”,即明嘉庆《李将军栋玄岳碑》。崇祯十一年,再造真武大帝金脏像。
清康熙二十年,奋威将军王进宝原配
龙凤山历史铭记:刘一明,原名万周,字季峯,道号悟元子,山西峡峪人,幼年就读北京后在鞏昌经商,自幼访仙学派,四处求道法,在龙凤山结廬修炼十一年,享年87岁,在榆中圆寂,卒于道光元年。山有古树名为引泉菩萨红沙柳两千余年历史。典故:明成化兵部尚书彭泽,皋兰人太学卒途于乾盐池患伤寒,到打拉池学友冯禧家中养护于龙凤山求道医,以山涧水,山中草病愈,彭泽感沛出额“柳泉菩萨”。
唐时,龙凤山初造真武大帝殿,由屈一法、屈一江弟兄二人造石梁石柱,二人食宿困苦。一日老夫人提罐送饭,然小罐总是吃不完,二人惜老夫人之恩跪地谢神。二人造完石梁石柱,石柱能立起石梁上不去,一日来了一位古稀老翁,问老翁高寿,老翁示语:“黄土擁脖子”。不时老人在空中又重复黄土擁脖子,弟兄二人醒悟,从后墙擁土与墙高,才滚上石梁,为历史铭誉。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进驻打拉池龙凤山奉献粮食五百石,龙凤山从1932年就是靖远地下党联络站,后由王俊英接任直至解放。
上缮后记,皆为历史铭刻,今以继文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