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隈川即今甘盐池,历史上的甘盐池前又有诗为证:边寨诗人王昌龄在《寨下曲》中云:蝉鸣桑树林,八月萧关道。出寨复入寨,处处黄芦草。
唐代诗人岺参以《胡笳歌》送颜真卿使河陇中云: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崑崙山南月影斜,胡人向月吹胡笳。
诗中描述了当年甘盐池的自然生态面貌,环山绿影,碧波荡漾,桑梓蝉鸣的边寨风光和长期衍居着的胡人生俗。
从今《海原县誌》和原《盐茶厅誌》所知,甘盐池是古代鬼方辖地,长期被西戎、吐蕃、匈奴、羌人繁衍佔据。战国时是义渠戎国属地,从秦西汉以来,是兵马驲道的枢纽和大驿站;西汉武帝置“甘泉倉”,后建“甘泉行宫”。唐代授打绳州隶属,唐大中三年(公元849年)七月,由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吐蕃趁机而入,唐收复失地后,命平章亊兼邠宁节度使白敏中,专门规划和新辟了萧关道,以图唐贞观兴业的再起,故甘盐池成为东西通道的枢纽,丝绸之路的重镇。据此,甘盐池的盐业在历史上不但是西北战场和商业民用食盐的产地,早在太宗时尉迟敬德奉旨承办全国十八大盐湖,甘盐池盐湖就是其中之一,地名为“河池”。所以,大中三年又重兴盐业,地处要畧,在盐湖南(今名中庄)築一堡,堡在北宋名为“通会堡”,《盐茶厅誌》今《海原县誌》均有记载。
经五代十国,北洲地郡为各少数民族割据一方,牧业兴旺,互损桑梓。北宋初年,西夏李继迁联合各部族奔反于斤泽,威州地(西安州)佔据天都山,築天都寨,建“南牟会”(今海原西安乡黄湾),焚会州。从真宗咸平元年(公元998年),李继迁与金辽联合,战争辗转到西北,杨延昭镇守三关和“两狼山”,而甘盐池由西夏名为“碱隈川”,而被北宋以两狼山防线在川佔据建为“西营盤”(今俗名營盤山)寨西汉甘泉宫旧址築一堡城(今名老城),从1081年北宋李宪率五路军克取了天都山攻克南牟会,到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北宋命令拆可适在碱隈川重新築堡,赐名“定戎堡”,同时在历史名泉“甘泉”易名为“碧波潭”,建庙为“碧云寺”。明代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由杨逸重建北宋之“定戎堡”。据此,甘盐池在历史上是生态相当完善,交通商贸重镇,特别在明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八月,发生了一场十三级左右的地震,甘盐池惨遭其害,震后一场大雪,雪后又是大暴雨,历时半月,山亦由泥石流造成耸立的秃壁的山石,改变成南山高北山低。
碧波潭民间有一个传说:“杨宗保碧波潭找刀”的故事,据史载:杨六郎被白天锁围困在柳州城(今海原县南五里处《海原县誌》、《西华洞天》)逃离时用“吃土铣”从地下挖洞与将领三十余人西行,至天都山哨马营出地面,翻越西山人困马乏,在碧波潭歇脚,走时忘带大刀兵器,到盐池才发现,命其子杨宗保取回。所以传统戏剧中有《宗宝找刀》的故事,而实际上是杨大郎在两狼山与白天锁作战,有用“吃土铣”一说的记载,但不是杨六郎也没有杨宗保,这是历代演义作者而为,正史中没有此记。
碧云寺在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復建,道光时寺观兴盛,全真派名流道士刘一明,又名刘万周,道号悟元子在寺炼养,后去兴隆山圆寂,北京“白云观”道教名流中记为:“往来于两狼山、潮音观、碧云观”句,即指此地。
陈大安在钞本《方土拾墨》一书中,有《河池记》一文云:“古園碧波漾,河池盐业忙,四方商客驼队集埠场,碧水溪湾芦苇茂。城头汛卒督,客栈兒嘶响,古寨茶社烟馆肖女郎,褴褛乞丐哀路沟尸,他年边寨富牛羊,今日枯草还繁畜”。
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甘盐池连旱九年,北海洞来了一位道士,劝众为四海龙王建庙,尉迟敬德在北海洞山建“真武大帝殿”。明成化户部尚书杨鼎在撰《乾盐池碑记》中记:“气象威严,独胜边防,依堄作阇,南构一楼,哨然各省,以快眺望,名曰定边,出入二关(指城门),东镇夷、西服虏,至若城隍,旗纛神祠察院,倉场鼓楼,街衢庐舍或左右其公衙,井伍居民百堵俱兴,无一不理”。并诗颂明代乾盐池景色:“定戎古寨几千秋,四壁青山遮古州。北山神泉滴露水,南山石沟卧金牛。西虎吐玉无价宝,东海碧波水倒流。四时不断八节景,好似百鸟朝凤楼”。
乾盐池由於地处要隘,历史上战争多端,几经兴废,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闰八月,李自成起义军,从六盤山北至海喇都、西安州等地,明崇祯九年二月洪承畴遣左光先和甘肃总兵柳邵宗合击义军於乾盐池,一时成了第二个烈火扬州,围困四十余天,因援绝义军将领张天琳请降被杀,后来义军第二次攻入直取兰州,但乾盐池自此化为灰烬,城墙被挖得破烂不堪,民不聊生,又到清同治遭兵燹,民国九年西北大地震,乾盐池可谓劫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