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史中记载: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吐谷浑北犯到姑藏,太宗遣尉迟敬德西征。民间文献《钞录》中,有北宋撰勒的龙凤山《唐灵官玄坛楼庙碑》记:“□且记□□,贞观乙未,吐谷浑犯姑藏,太宗授敬德公,□□□征,□黄河军阨,四邑觅畧,公止宝积山玄坛阙卜,簽言子系翁云方畧,将军檄长者释云:“子系者曰孙,孙公为将军解隘,西谷孙公涉渡,将军求蒐,公言,请将军令军卒打蒯团(蓆芨草)造绳,河上牵引数百,上浮木,十万铁骑豁然,公予事奏太宗,朝谕啰逋川易名打绳川,置打绳州府,事关卫造绳,□汉祖厉县旧迹,州府监铸宝积山庙钟,復造神木山庙宇,易西汉武帝神木宫为宝和宫,□铜造宝和宫印······”。从此碑文所知,唐置打绳州府仍为杨崖湾战国义渠戎国古城后为西汉祖厉县东迁的旧址,自此以后屈吴山东峤山称祖厉山,从峤山至双铺当时的河流,亦称祖厉河。(《钞本》)
太宗三年(公元629年),长安一带发生了严重灾荒,朝廷命令百姓到外地“随丰就食”,于是玄奘趁机从长安西行,实现他天竺取径的计划。
玄奘本姓陈,名祎,生于隋文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洛州缑氏(今河南省偃师缑氏镇)人,小名江流儿,十三岁出家,二十一岁受具戒。二十二岁离开长安,到全国各地遍访了有学问的和尚,钻研佛学上许多疑难问题,但仍有许多疑难晦涩不懂之题。
他到印度后,拜戒贤法师为师,学业伟进,戒日王闻其名,于曲女城为玄奘设无遮大会,玄奘宣讲大乘教义,获得更大名誉。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携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经文回国,在西土十六年,回国后把西行求法经过撰写了《大唐西域记》十二卷。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三月,在长安慈恩寺西院造大雁塔保存玄奘取回来的经书。
公元664年农历正与初一,玄奘清早译了几行字,感到精力不支停笔休息,没想到大师卧床不起,到二月初五半夜在玉华寺逝世,享年六十九岁,同年
贞观十九年回途,玄奘经姑藏到空心楼渡河过闇门岘,经靖远县趙寨柯,走蒼龙山古驲道,出锁黄川到今白银平川区共和镇西合村(隋唐时名北洲,北宋时名教场川、金沙滩,明代后名西阁涝至今),遂途听众言屈吴山大小神木山,自行长出人首神像,汉武帝封诰,唐贞观九年后復建庙宇,大师一行涉途到屈吴山水岘滩。根据明末柳林沟《潮云观》道士黄云清·字善廷,传承给弟子的遗物《描金匣记事》和明《马场岘路碑》记:“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大师从天竺取径回路,屈吴山(今万佛殿址)在庙沟大师禅礼法会,惟神木山屈氏受大德传授,法号屈德吴尚(兰州晚报记者认为屈德、吴尚以二人名之说,纯属失原意),贞观二十一年屈氏依恋大师法理,涉途长安再拜大师,二十二年回山以大师禅法之地,造佛殿奉大德遗铜佛像,镇山象牙剑(至今保存),纪传承匣榷,吾徒惟珍”。屈氏七十二岁慧圆正果,距今已1456年,庙毁于元朝,断代710年之久,实际庙史746年。
《描金匣》民国时由王子敏家保存,文革前传于退休干部趙海潮,因“破四旧”,趙公无法将原物保存,尽将文史钞录,1986年转於笔者。
则天皇天授二年(公元691年),蒿子川出一烈驹,将军后裔李道生降服,贡于则天皇为坐骑,皇旨蒿子川造庙,奉牛王马祖神和随军神龛,五殿三门名“蒿衷观”(前清举人陈大安钞本《方土拾墨》)。历代相传,清同治兵燹焚毁,距今1413年。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三川被吐蕃佔据,大中三年(公元849年)七月,由于安史之乱,匈奴侵,战乱平息后,唐命平章亊兼邠宁节度使白敏中规辟旧萧关道。广明元年(公元880年),黄巢攻入长安,唐僖宗逃往成都,吐蕃趁大乱佔据黄河以东地,三川自然陷于吐蕃。
唐以后的五代十国,三川之地均被吐蕃、党项各部族佔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