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兵燹、地震、饥荒,使地方元气大伤,但是,由于当时的植被比现在好,土地肥沃,泉水四溢,四乡之众沓至,又实行插桄为业的政策,《打拉池县丞誌》述:“海城县拨归屯田七顷三十六畝,又拨归更名地四顷四十八畝,又由靖远县拨归屯地一百一十四顷六十五畝二分九厘,岁额征地丁正顷银六十二两八钱一分五厘,耗羡银九两四钱二分二厘,倉斗小麦正顷粮,二百四十八石七斗
《农工商誌》载:“池街商铺十数家,光绪三十四年设工艺一处,招工试做毛毯、口袋”。在《钞录》中记述:“民国工农商,前朝宋、元、明、清俱开凿石炭、金铜、铁、磁、酒坊、油坊、烟坊”,民国九年地震全毁,劫难过后,人际稀疏,凡有力者,以种大烟而畅销,易名“土药”,推销至全国各地,如上海都要来本地采购,以打拉池为中心,工商又以恢复。
根据北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建设怀戎堡碑记》载:“宝积山产石炭、钳铁”。
烧坊沟酒坊,据《钞录》记载:“上溯到北宋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宋人有酒坊,在烧坊沟。元代未兴,从明以来,地方陈酒,驮运往外地销售,往来布匹杂货者,同治兵燹焚毁,酒业沮败”。
屈家寨铜矿,开凿冶铜,据陈大安《方土拾墨》中有:“屈氏安冶铜,早在秦前,锻剑飞刃”的记述。
甘家油坊、董家油坊,民国时旺盛。
毛卜拉张文尉的烟坊和在树台的油坊。
煤炭业的开采,根据遗址考证,早在宋代的怀戎堡遗址中就有碳渣,说明那时用碳来取暖,由此可见开凿煤炭的历史悠久。
从民国九年以后,打拉池逐渐兴旺,主要原因是,以毒制毒,粮农转为种植大烟。商贾云集,商号有三十一家,最盛者为文益祥、宫一盛、自立常、景泰蓝,以自立常为最。商贸通大半个中国,山西、陕西、内蒙、汉中、天津、南京、上海、天水、新疆主要运销羊毛、发菜、水烟、酒、油、药材。特别是大烟以打拉池为中心,大多数人以脚户为生,普遍吸食大烟,好逸恶劳,富家弟子,不愿苦读,以钱买官,称为“捐班”。随着商贾云集,市场繁华,文化发达,饮食业兴旺,文艺杂耍演唱到地头,买食品的买到地头,直到民国二十七年,开始禁烟,渐以萧条,结束了打拉池历史上第五次兴旺,然而,以毒制百毒,至今还残存着余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