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北宋西夏战争--四、杨家将在三川和碱隈
北宋西夏战争--四、杨家将在三川和碱隈川
发表日期:2015/7/4 21:29:49 来源: 屈吴山旅游  阅读次数:2526

 

杨家将在《宋史》中,记载很少,多见于民间口碑(元人多有记载,特别是明有《杨家将传》、《杨门忠烈》),清举人陈大安在钞本《方土拾墨》一书中记:“杨门事迹,多见民传,北宋朝奸拥宫,昏君当道,朝臣附庸,杨门英烈事传,未纠列正史,痛庸臣撰史也······”。据《两宋演义》和明人《杨家府演义》所纪:北宋真宋咸平元年(公元998年),李继迁与金辽联手,侵犯北宋边境,战场从东北转到西北,迫于宋境,杨延郎(史纪杨大郎)又名延昭,演义中把杨大郎演绎成杨六郎,俗名杨六郎为帅,镇守三关和两狼山,即今西华山、月亮山、峤山分支,屈吴山、蒯团山(今黄家屲)均为两狼山。陈大安钞本《方土拾墨》、《金沙滩》一文中述:“宋以狼烟烽台尔名两狼山者”。中国道教全真派名流刘一明,法号悟元子,在北京“白云观”保存刘一明传记中亦记:“一明真人养炼于两狼山、开龙山、朝音观,碧云寺挂单”之纪,均说明历史所记,杨家将战于“两狼山”,即指三川之“两狼山”。

杨门战蹟中的“金沙滩”在哪里?目前史家多指陕西榆林以北之地,作者依照陈大安、陈俊烈在记述“金沙滩”,一文中所指的地点进行了考证,陈大安在文中:“杨延昭攻威州,城陷,诏依山循固,城乃唐之驿所,海城南岔堡有杨氏宗来、宋樊谱列记;吾祖六郎,与白天喜,战于驿所,困城阻战,遁于吃土铣,掘洞西巡碧波潭,遂丑鲁狂战,金沙滩,滩者蒿子川、碱隈川,北去吾祖庙西阁耶”。又文是原百泉书院生员,马饮水杂学教师陈俊烈撰著《奋威将军王进宝榷纪》一文中述:“青沙岘,西夏金辽谋宋陷杨之战场尔,北宋去西阁穆桂英城,东到蒿子川会属杨崖湾皆金沙滩耶”。

上述之文,作者实地考证,今黄家屲东、孔家沟西,到处有昔日拙金坑无其数,特别是金矿井,平行而进,高有一米五,宽两米一米二不等,向里推进五十米左右,巷顶一通天哨,通向山顶,但因年代久远,空气非常不好;再到王进宝陵园东侧的卞沟至西合三队的红水河(至今有杨三郎庙),皆是古老的筛金场地,每到暴洪过后,沙滩现出毛金闪光,传若金沙滩是在这里,恐怕事因金矿而名吧!对史家所指榆林以北,沙漠中放有石头为金沙滩,作者大疑,作者以为昔金沙滩是蒿子川至西合村。

根据《宋史》、《辞海》、《续资治通鉴长编》中纪,刘钟琦、郭兆瑞《钞本》记述,杨家将人物传,昔前人有记:

老令公杨业,(?——986年),北宋名将,又名杨继业,杨氏世始麟州(今陕西神木县),原是地方势力首领,业初名重贵或崇贵,青年到太原,为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部将,遂为太原人,后刘崇割据自立,业随为将领,而赐姓刘,任建雄军(今山西代县)节度使,守卫北方,号为“无敌”。因呼延赞于业有旧交,宋太祖遣呼兑服,于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在河东归北宋,复姓杨,单名业,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属,曾在雁门关大破契丹兵。太宗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军大举北伐,东路军在河北大败,奉命撤退,主帅潘美和监军王侁,指挥失利,业孤军陷于陈家谷口(今朔县南),因受重伤,后于金沙滩一战,被潘美谋算碰碑而伤,被夏俘获,后绝食致死,享年六十岁。业传金刀于四郎,七郎求救于元帅潘美而被潘杀害,三郎见援兵不到又找潘美,又被其射杀并乱马踏死。

佘太君,(原姓折氏)是今北京东北密云县古北口人,那里世代建有杨家将庙宇为“东阁”。

太宗光义淳化五年(公元995年),契丹圣宗耶律隆绪,与李继迁联合,战场转于西北的三关口(即六盤山关、萧关、陇关,陇关建有六郎庙)和两狼山,今海原县西安乡,原名西安州,从秦汉以来设有驿站,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通驿站置河池盐业,初建有一堡城,北宋被李继迁佔据,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延昭战于两狼山攻下城堡,时年四十一岁。据《杨家府演义》,杨延昭生于公元958年,卒于1041年,享年五十六岁,本名延朗,守边关二十二年,三十六岁挂帅,号令严明,屡破丑鲁,号杨六郎,从金沙滩一战,皆由其主军(此记于史誌不符)。

杨文广,(?——1074年),字仲容,史纪云广为业之孙(有所不实),元代徐大焯在《烬余录》记有“延昭之子宗宝,宗宝之子文广”,按此记,文广应为昭之孙。明王世贞在《苑委余编》中亦是此纪(但此记与史记不符)北宋仁宗时,范仲淹督办陕西擢用文广,后从狄青知宜、邕二州,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文广在西北为秦凤副都总管,築筚巢城(今甘谷),屡退西夏兵,历官定州路副都总管,后来辽国争议代州地界,文广献出祖上珍藏的城图与《取燕策》一书。由于北宋皇帝听信奸臣谗言,后杨怀玉统家眷去太行山(史有记,但不是杨怀玉而是真大郎之子杨宗闵)。

北宋两狼山防御从今海原南部的大小南川堡、高台堡、刘家井、天都山、圢台堠(今新庆)、北烽、峤山、房家沟口營房梁(西营盘山一处)、盐高崖營房梁(西营盘山二处)、四道沟营盘、蒯团山(今黄家屲),随山形八十华里堑壕和二十七座烽火台、墩台,特别是在今西合三队(阴屲窑)东的山沟里有穆桂英沟,沟有穆桂英城,即昔日木柯寨,红水河有杨三郎庙,北宋1081年李宪统兵攻下达啰城,在锁黄川口建“佘太君西阁”,后又建三郎庙名“母子宫”,该庙元代未损坏。明万历十六年(公元1558年),发生了大地震,同时下雪尺余,后暴雨半月,洪涝堪溢,西阁被毁,故地名为“西阁涝”,(清《道光靖远县誌》钞本四十八页、《锁黄川碑记》、陈大安钞本《方土拾墨》),到锁黄川北的里仁堡,均为防西夏、金辽设防,明代沿用。上述证实了杨延昭在两狼山战蹟和杨文广知镇戎军之记(《乾隆盐茶厅誌》、《光绪盐茶厅誌》)。

由于杨家将的功绩,民间演义传杨大郎封为“一字并肩王”、“二郎封为忠孝王”、“三郎封为白马天神”、“六郎封为白马将军神位主管西北”这些记述皆都在明朝著有《北宋誌传》,以此在清朝著有真假相参的人物演义之作是人难以辨真伪。

杨家将人们皆知的孟良·字佩生,山东人;焦赞·字连杰,北国人,今大堡子沟焦家山有其冢,据奋威将军榷纪,打拉池焦氏为其后裔(史有记载)。

杨四郎是真降西夏和金辽吗?非也。四郎在三郎、七郎搬兵未来,老令公知道他已经在金沙滩火桂英木寨今狼山陷入绝境,将杨家家传金刀传于四郎,为大宋以宝刀传家令保大宋《杨家府演义》中确有文字。元代徐大焯著文《烬余录》亦是纪符而如。所以说,杨四郎降敌是老令公杨业之意,为保存杨家根苗,或另途保宋之大业的用意。

关于金沙滩一地,在《钞录》中有《两狼山□记》一文,从该文所余文字中得知,北宋“金沙滩“古地就在今蒿子川、狼山、今西合三队,请阅碑文:

《两狼山□碑》

□□□穆□□城马原州庠生汪庚成撰书

□□□□□□□□杨威,感格神慈,霑被仰恩,维天下恩被,杨门金□滩伟烈国举,宥国之边陲,桂英城民,偕军校后裔,亦农牧,城郭乃宋之甲午举造,时两狼山隘要,烽火魈虓,时民噎恐,牧之飐棧,□□□□□□□□老少弗安,□□□□□□□□金沙滩忠魂,两狼关铮亡将士,□□尔悲悯,□□□□□□□□,□□□□□□□□吾等□□,乃军门裔昭,求□□□□□□□□。

将士镝血,偕诏札赟圉,悼众军令公英烈,□昊祭□□□□□□□□,□□□□□□□□。

□□□□□□□□。

注:此碑文原在穆桂英城,郭兆瑞、刘钟琦《碑文钞录·杂记》第七十三页。由于残缺,只考证了《碑文抄录·杂记》文中按时间排例,碑文应为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距今已569年,该文在《杂记》中释为:北宋杨家将在金沙滩一战,多说将校士卒不愿再战,凡随杨姓易地就生者皆杨氏所由,从上述碑记钞录应榷记金沙滩在今蒿子川到西阁涝。

但根据真正的史记载《北宋誌传》所记,杨家谱记从五代时北汉的麟州(今陕西神木县)刺史杨信有子杨崇贵,后更名杨业,曾任北汉建雄节度使,娶妻德州折氏,后演变成佘赛花,又称佘太君,生七子为延朗、延浦、延顺、延玉、延环、延贵、延彬、后因大郎延朗“朗”字犯圣讳,更名杨延昭,历代书家把大郎延昭演化为杨六郎,实际上大郎杨延昭有四子,其中三子杨文广·字仲容,杨延昭和三子杨文广在坚守两狼山对抗西夏战争中屡建奇功,宋仁宗把文广升为供偹库使,杨家将后代真六郎叫延贵,之子杨宗闵,其孙杨震,玄孙杨存忠,杨大郎杨延昭的八世孙杨价、九世孙杨文、十世孙杨邦宪从北汉的杨信到宋末的杨邦宪,杨家世袭十三代,其中演变的宗宝这与六郎杨延贵之子杨宗闵有关,实际历史只有宗闵没有宗宝。女将穆桂英其家世袭,原是鲜卑族慕容氏一传,由于历史演变把鲜卑族慕容,演变成穆羽,把慕桂英演变成穆桂英。杨家将大郎杨延昭也演变成守三关的杨六郎,这是历代评书家演变而故。所以说杨家将后代应以此历史记载为依据,杨家将在据守三关和两狼山时所出现的人物有军户火涟之女火桂英这在《北宋誌传》中有记载。

杨家将在三关和两狼山主将是大郎杨延昭和其三子杨文广,这是历史事实,主战场的金沙滩就是现在杨崖湾以北古名蒿子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