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一、三川人物
一、三川人物
发表日期:2015/7/4 21:35:01 来源: 屈吴山旅游  阅读次数:2125

 

清奋威将军王进宝,在清代平定吴三桂内乱,靖卫西陲建了大功,康熙皇帝两次召见,并授了黄马褂,外大臣列为内大臣。进宝病故后谥“忠勇”公,予以厚葬。

王用予,进宝长子,以战功升为松藩提督,后任太原总兵,其父病重,调任固原总兵。

牛世颖,祖籍河南光山县人,系王进宝骠下文职官,封授右營主将,忠勇公甍逝,随灵柩迁入马營,侍建王进宝陵园,后于大水沟立业,为牛氏在此地始祖。据《打拉池县丞誌》:牛大知武举人,其妻常氏,二十六岁夫亡,抚二子中魁于嘉庆戊子科中武举,中选于嘉庆癸酉科举中文举,官顺天县知县,其妻蒙氏,皇诰封为旌表夫人,七十余岁卒。牛中英道光壬午科武举;牛坤道光壬辰科武举。

牛氏对牛 有开发贡献,据《打拉池县丞誌》载:“马營水山麓,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牛中选顺其势,引挖沟渠,内装石槽上有盖,费金二万两,共治南北四泉,为保护泉,河中築”。

平川区共和镇中和村五社张氏,即今张士忠祖上。在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张氏中一进士,二百年之后,即在清嘉庆年,张荣以乡试为邑庠生,被邑人诬控,流放山东。事过四十余年,其子攀箕去山东觅父,父命子抚孙成人,父子同榜中试才回乡。子攀箕回乡,教子文林,父子共读,直到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父子确已中试,乡老以为,人一虧,天一補,孙文林大挑得補通渭县教谕(《打拉池县丞誌》)。

郭兆瑞,生卒不详,打拉池人,前清举人,平凉游畔,一生学道,善道教法典书笈,醮事通文与秀才刘钟琦同事钞录各庙观古址碑文,文史资料的整理,撰《碑文钞录·杂记》一书。

刘钟琦,生卒不详,打拉池人,秀才出身,书法家,信仰佛教,善中医,1931年在地方推广了种牛痘,和郭兆瑞合著《碑文钞录·杂记》一书稿。

陈大安,生卒不详,前清举人,原在靖远县城和打拉池,现后裔居固原陈家庄,平生好学,原清靖远县新旧誌,均在人物志介绍,撰有《方土拾墨》一书。

陈俊烈,生卒不详,种田新庄人,原清光绪百泉书院秀才,多年在马饮水任私塾教师,撰有《奋威将军王进宝榷纪》和《两狼山文集》稿。

陈希魁,生卒不详,前清副贡生,朝赐待职郎,因病回乡,在前清举人徽县教谕谢文俊、陈大安的支持下,打拉池承办百泉书院,今打拉池小学前身。

郭衍庆,生卒不详,打拉池百泉书院生员,平生执教,是地方教育事业奠基人,和其妻保存了其父撰写的地方历史书籍,善中医,救死扶伤,待人亲善。

胡文烱,生卒不详,打拉池人,即胡万安祖上,官历广东水營武骑尉,皇封文林郎。

苟有教,贡生,任白水县教谕;

午克明,贡生,历任属化平厅敦煌县训遵;

陈希魁,附贡生,待职郎;

谢文俊,贡生,任徽县教谕;

刘邦宰,武举,道光甲戊科;

董彦禄,光绪乙丑科武举;

路贵,生卒不祥,从陕西调任靖虏卫指挥使,修築靖虏卫城池。

路昭,生卒不详,路贵之子,升任靖虏卫指挥使,对河南防务有历史功德之纪。

路经,生卒不详,字文济,路昭长子,靖虏卫庠生,笃志好学,武举乡试不第,明弘治中袭父职,授靖虏卫指挥使,分任打拉池、乾盐池防务。对革除官吏为奸,復吞军事给养弊政,严明史治,整肃军纪,廉洁自守十余年,地方大治,乡民感戴。

來诏,生卒不详,军中守偹。崇祯末年,兵戎纷起,來诏屡立战功,指挥以打拉池冲要,命來诏统兵防守,招抚小水、瓦窑、马營水等处难民,修築打拉池城垣,打拉池赖以守卫,未遭兵燹。

哈钦,(?——1569年)甘州卫指挥,善骑射,多谋略,后任北路游击将军,以功升任靖虏卫参将。隆庆三年(公元1969年)秋七月,鞑靼宾兔部自大庙塔尔湾渡河,沿芦沟、水泉进寇打拉池、蒯团山、神木山,哈钦迎敌战于狼山中流矢阵亡,葬打拉池坪。有《哈钦将军战胜碑记》。

冯禧,生卒不详,字景福,延绥人。父甫以武职迁戍靖虏卫,遂移居靖远,童年补卫庠弟子员,先后从陈盟佐、张立夫、陈志夫等就学。累举不第,遂入贡太学。成化癸卯(1483年)陕西乡试与彭泽相识。后于打拉池设馆授生。丁未年(1487年)彭泽卒业太学至乾盐池身染沉疴,往打拉池依景福医治,景福衣不解带、寝食俱废求医则跪拜不起,穷致心力,在龙凤山求道医,彭泽赖以痊癒。后三年景福亦卒业太学,供职兵部。丙辰(1492年)彭泽改刑部广东司,与景福告别芦沟,有《芦沟别意序》传世。

腰建功,打拉池人,生卒不详,祖父腰儒是一名裁缝,在今腰沟置田产,所以地名腰沟,腰建功清同治间随左宗棠平叛,直打到新疆,后回池居住,请地方绅士贺其授左营将军官爵,不料打拉池绅士皆言:“下九流之子还誇什么官”(封建社会把裁缝注为下九流之一),所以腰将军听到议论气愤不止,即在米家沟祭奠了祖坟,愤然回到新疆哈密任主将,事后每年率军威来池奉祖,众人又劝其回池养生,腰将军视众而言:“生我之地,养我之身,那下九流之身,何敢于众等相交,还是回避的好”。从此将军后裔不知所去,只池之典纪。

肖焕章,(1915年——1979年),原籍宝积乡响泉,出生于靖远五合乡板尾村。1937年受地下党岳秀山指示与沙梁子逯佔彪联系带家来打拉池,以青红帮护身,在打拉池韩家馆子习拳练武,后于陈世祥联系,因陈于193610月受彭德怀命令为“西北抗日第十三支队司令员”,肖焕章以陈世祥身份在打拉池组织游击队,组织了四百多人,后延安联系派来党代表贾宝珊,带队伍要去延安,在大红沟遇马鸿逵部遭迁,肖不听党代表意见,部队被敌军打散,肖潜逃,被俘的游击队员在靖远被杀害,后肖去延安学习,被派遣陇南组织陇右义军,失败。肖和岳秀山被俘判为死刑,被国民党甘肃省议长曹启文救出,解放后任兰州军分区副司令员等职,1979年病逝。

吴功平,(1924年——1996年)共和镇打拉池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红军长征在打拉池参红军十五军团73219团任勤务员。参加过百团大战屡次立功,后任北京军区炮兵副司令员,1996年病故北京。

张文尉(1880年——?)共和镇毛卜拉人,岁贡生,粗通五经诗书。初设私塾授学,创办地方秦腔社,延师授艺。与族人掏挖毛卜拉第一眼泉水,箍地下井一千多米,引地下水涝池,溉田六十余亩,并按水磨。民国十八年(1929年)饥荒,死尸遍野,张文尉从中卫驼粮赈济灾民,自办药铺疗理乡民。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进驻打拉池,他为红军办后勤捐粮捐物支援红军,为开明绅士。

吴敬贤,(1893年——1962年),字品山,种田乡吴家庄人,幼年读私塾,毕业于靖远会州书院。品学兼优,民国十二年(1923年),受陈希魁聘请执教于打拉池百泉书院,后又执教靖远县第二高等小学校,执教三十六年,1928年同地方绅士陈夏琳等集资,在刘家井“山西会馆”旧址办成国语学校,解放以后一直任教,为人忠厚,学行兼善,毕生从事教育,乡民钦敬。

陈俊德,(1886年——1964年)字仲山,祖籍山西,明万历时以军户移徒会宁郭城驿,同治后迁居打拉池。父陈善文前清贡生,赏五品顶戴。家境殷实,农商并营,开“文益祥”商号,经营医药、百货、车马店、托运,中年习医,精研医术,晚年医术尤精,百里乡民咸往就医,凡穷困无资,皆施药为治,从不以钱财轻人性命,医病到患者家中,不喝不吃,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进驻打拉池,先生积极主动为红军办后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行医更为勤奋,咸谓“善人”。

陈世祥,(?——1966年),父陈德俊,自小受书香门第影响,聪慧好学,是百泉书院学生,后考入北京燕京大学医学系,曾参加中国学生联合会,投身民族解放的“五四”运动,后又参加中国地下党组织的学生会,参加去南京请愿活动,被国民党通缉逼迫逃回家中,被群众选为保长,于19367月由彭德怀亲笔书信,由中共靖远地下党转给陈世祥,接信后与保丁齐国民商议,借为国民党军队办粮草,实为红军大量准备油、粮、米、草料,同年九月二十三日红军进驻打拉池,陈世祥积极支援红军,将国民党在打拉池的二十一万石粮食和大量草料交付给红军,并担任苏维埃打拉池农民协会副主席。十月三十日红军会师后撤离打拉池,在红山寺石窟举行了入党宣誓,彭德怀并任命陈世祥为“西北抗日第十三游击队司令员”,后来国民党抄了陈世祥家,游击队于1938年被国民党打散,党代表贾宝珊被打死,陈世祥逃往兰州,于民国三十年又参加了“中国民主同盟会”甘肃支部。1949年解放以后,陈世祥在家中为民行医,医术高超,医德高尚,深受群众敬重。但是,由于错定为破产地主,后在文化大革命中又错戴帽子被批斗,大量的文史资料被焚毁,先生积忧成疾而终。

郝相宝,生于1931年,共和镇兄弟村人,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军,入朝作战,积极勇敢,两次活捉敌哨兵,荣立三等功,授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三级勋章。《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传》刊登“捉活舌英雄郝相宝”。

董强,(1932年—1959年),共和镇兄弟村一社人,1951年参加志愿军,后调骑兵十一师剿匪,后又调甘南州公安大队任中队长,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甘南平叛中为保卫和谈代表,他带领十一名战士进入拉卜楞寺院,进去后两位代表被叛匪下了油锅,十一名战士被枪杀,董强被叛匪残忍地用刀杀害,英勇就义,可谓国家英烈,故乡骄子。

王芝祥,(1933年—1952年),黄峤乡玉湾村人,1951年参加志愿军,1953年在朝鲜桂湖洞战役中坚守特一号阵地,担任机枪射手,坚守阵地四天三夜,被敌人炮火击伤牺牲。老乡、战友我们回国,几位老乡去你们坟上告别,大家为你们献了告别酒,烧上烟卷,大家默默的站着,共同唱起了咱们入朝时唱的《战士之歌》:

2/4

3  5 6   10  105  6  1  7 2  3  5  6 4︱·····

再 见吧     祝 福 我们   一路 平 安吧  唱到这里谁也唱不下去了,咱们一同参战,而不能一同回国,悲愤、感伤为你们敬了军礼,鸣了枪声,这是军人的最高礼节,离开了你们大家高喊,再见了安息吧!

张孝,(1932年—1953年),白银市平川区黄峤乡玉湾村人,1951年参加志愿军,1952年在老秃山战役中担任穿插部队,他担任副班长,被飞机炸去了双腿还坚持战斗,由于流血过多牺牲,临终我抱着他对我说:“回去看我妈”,老乡、战友我带着礼物看了娘,但他老人家向我要你,老娘悲伤,使我无所措辞,泪水将我们结为一体,互相诉说,无法对她老人家诉你的情景,只好离开,战友安息吧!我经常怀念你。

杨利伟,东北人,航天英雄第一人,少将军衔,1975年至1982年驻打拉池机场空军,任空军驾驶员,驻六年。19768月一天,我在打拉池红山开元寺考查碑文,杨利伟同志三人信步慢游,故和我相遇,他看我搬动一块残碑,上前帮助我,当时我还没有平反,利伟同志很有兴致的问:“你动它干什么?”“我考查一下清同治兵燹后佛寺被毁,是那些人復建庙宇的”。他又热情地问我:“我见你和机场王政委很熟,你是干什么工作的?”“我是文革专政对象,我的战友在福建省军区任副司令员,他坐飞机来看我,介绍认识王政委的,对我比较关心,我是在空闲蒐集文史资料”。“真有兴致,在困境中找点趣味”说完他拿出中华烟,让我抽,又问我:“这寺院是什么年代的?”“现在被破坏的是北魏时期的”。“真有些年代”他惊呼说。“对,有一千四百多年了,历史能毁掉吗?后来人还是会重建的。这个寺院只有清同治毁过,民国地震毁过,但石窟完好,后来又復建了,现在我又想写点历史让文字留下。你们是历史的强人,我在朝鲜打仗,那时国家没有空军,后来有了但数量太少,美国人太狂了,现在有你们天天飞在天上我也很高兴”。我们要分手了,他们握着我的手说:“祝你好运”。后来1980年我平反了,他们几人坐着吉普车来看我,到1982年他要调走专意来看我,一别后谁知他成航天员,并且成了航天第一人,成了英雄,可谓啰逋川打拉池外籍人物,时世造就英雄,英雄造就时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