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三川族源
三川族源
发表日期:2015/7/4 21:35:53 来源: 屈吴山旅游  阅读次数:2234

据史载考证:三川地区由于地形封闭,灾害频频,居民时聚时散,人口大起大落。新石器中、晚期、即四千年前就有人类活动。

商周时鬼方、西戎人活动于三川地区。春秋战国时期,有义渠戎、大荔、乌氏、朐衍人之戎在地畜牧,其中义渠戎人多众广,在古蒿子川口今杨崖湾古城立国建义渠戎国,置北地郡,游牧民族在地聚居。西汉时北地郡常遭匈奴骚扰掠夺,人口大量散去,地空旷,析置安定属国,安置匈奴及月氏降者,居民有胡羌及关内迁徒;东汉时平定了卢芳,部分匈奴外迁,留居者多汉化,羌人成为安定属国主体居民。魏晋时期,魏将邓艾收容数万鲜卑族,三川地区亦居鲜卑族,他是从东北至西北而为族源,取代了羌胡族而佔优势。十六国时,三川仍然是鲜卑族为主,另有匈奴、屠各、羌、勅勒等族。隋唐人口发旺置打绳州设驿道、盐湖司所,乾盐池盐业大兴盛,三川地区汉族佔主体,农业有了发展,畜牧为主导,养马最盛;安史之乱后吐蕃人占据三川。五代时期:因吐蕃散居,三川境内还有妙娥、延家、熟嵬、章理等族;宋夏相争,夏在西安州立天都寨,于北宋兵戈相争,军队大增,居民散徒于战乱;到南宋时以金人,西夏羌族居多;元朝大量移居穆斯林在三川地为屯,元豫王管理地域,以畜牧为业,均其为地方人口发展史。

据家谱考证《钞录》第十一页《启源记》文中述:“地方息栖族源,乃夷属游牧之场,迁徒往来,皆以时事而定,随部族牵置居衍,有纪者锁黄川忽氏、焦家山焦氏、逾家河逾氏、屈家寨屈氏、火氏、冷氏、吴氏、常氏,皆地之老骥”。

打拉池焦氏系奋威将军王进宝姐姐所生三子,其三子原在京城经商,后去今武威市,焦家巷焦氏是其后裔,今保存有康熙四十二年《家谱》,虽残缺不全所见云:“□□太祖□始祖赞,□□□□游马原州,盐茶厅署焦家山忽氏寨堡人氏”,耄龄已故焦氏后裔万兆口述:“先祖上冢墓(坟与碑皆在,字迹多数脱落),太太母□□□军王进宝姐姐,吾门是二房头”。

另据私塾老师牛汉山所钞《开龙山庙碑》:“开龙寺宇,唤龙开山石之奇,开窟始庙,旁临古道,驿鲁相居,农牧戮狩,老骥离役,自垦自养,渐承立居,窟庙修像,大帝神殿威昊嶽,十里八万,遥仰求宥,士卒离役,或吐蕃流民,皆族源启蒙尔始”,从这里可知,荒芜原始的海天世界,把中原人口和汉族文化渗入三川地区,人衍族始由此而为。

元代人口变迁,元统治了三川地区后,元皇室把包括三川地区,授封给豫王为封地,招募大量屯垦畜牧民众,特别是成吉思汗的东征军,使大量穆斯林民众成为三川地区的屯垦人口。根据《甘肃史话》资料和民间文史资料,成吉思汗东征至伊朗,由于蒙军的数量有限,每陷一地征簽当地中亚波斯人为伍,称作“簽军”单独编伍,这支军队波斯语名“妥马赤”,汉语“探马赤”、蒙语“达喇赤”并掳掠大量中亚工匠、艺人随军服务,1225年,成吉思汗又东征佔据今新疆大部,甘肃全部,灭了西夏。波斯人大量在三川地区为军牧,毁林灭迹发泄着民族仇恨。到蒙哥汗的1251年,蒙人为灭金人西控吐蕃,严厉镇压今河州,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元朝在全国施社制,每五十户为一社,并命令各地探马赤军一律转为民户,娶妻立业,元专令凡波斯人成婚受朝政保护与汉族、西夏、吐蕃人通婚,大部留在当地,但也有部分挟汉族妇女回归今伊朗,所以后来称为回回族之由。

波斯人所居之地不许汉族、西夏羌人、吐蕃人同居,所以,在三川地区以社受元豫王管束农牧民,如在今毛卜拉波斯人居衍,建清真寺以伊斯兰教故圣人“易卜拉欣”之名,简称“卜拉”命名,阿拉伯语“唸”,波斯语“吉祥”,后以地茂而名“茂卜拉”,后人把茂以为毛而变故。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元豫王阿刺忒纳细失里,以农牧兼营建王都于西安州,怀戎堡置王府,统管着大量西夏羌族人和波斯人,三川人口大增。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徐达遣平章俞通源兵出西安州,右丞薛显以精兵五千袭豫王遣逃,三川人口大减。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以海喇都和三川地区一百八十九堡赐于楚王为牧地,到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楚王调拨武昌护卫前民六百户,官军一千五百名屯牧,施行田屯,而人口渐以又增。直到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闰二月,由于官屯、民屯、军屯三川人俱增,继任楚王华奎将封地归为盐茶厅,设置墩台、屯堡、千户司所。这时三川地区大量有了村落集镇,今打拉池集镇就是从延山而居变为村镇。

三川的乾盐池,自古就是边关要寨,所以人口变迁巨大;而蒿子川的杨崖湾古城被毁,城民为逃兵灾早已无迹,由于川峡肥沃大地和草场丰美,人口不断拥入。啰逋川的打拉池自明建集镇后,中原文化渗入兴盛,成为主要居民集镇。

明代族源形成的另一族源,在元末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元惠宗顺帝从北路逃走,元将王宝宝(蒙古扩廓帖木耳),率兵十万逃至定西沈兒峪,徐达以四十万兵战王宝宝,大败元军生擒剡王、文济王、国公、平章郎等文武官员一千八百六十五人,将校士卒八万四千五百余人,全军覆灭,王宝宝独与妻室逃脱(《甘肃史话》)。

剡王等三兄弟称三狼,即乃里、卜华、谙珍、谙宝为始祖。被俘后共九人逃出,从兰州逃往靖远,途中二人留吴家窑以吴姓,七人在红络山渡河,到靖远营门兒(今二十里铺),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常玉春、冯胜奉命西北击元残余,三狼为逃兵灾,潜七人,一人姓趙,逃会宁黑虎岔,一人姓吴潜逃黄草滩,三狼并颜红、颜丹报以会宁关川里笈,潜于崛 之蔭,并以张媪人姓氏为张氏至今,为地方一旺族,张氏从明以来历出文武官吏,在清代其后裔张琮,由于家寒,在兰州找舅父,因其舅父给当时还在幼年的慈禧太后小名兰儿教授,张琮被引进后陪其玩耍,八国联军入侵,张琮应征在南京御敌有功,呈请御旨,太后阅见其名,即令觐见封为坐家协台(《张氏家谱》)。张氏清同治兵燹前人口发展到一千五百余人,兵燹后只余一百五十人。

明大将军党伯雄,为逃奸党所害,携家逃至北嶂山结社,后于党家水时名潮凤湾,拓荒挖煤采金,其裔尊民、尊化在打拉池建墓园(今共和中学),党氏为打拉池开拓者(《方土拾墨》)。

朱元璋第十四子朱瑛、被封为为肃王,镇守甘州,有张震、张宝二人为校尉,震后来迁兰州,因事纪为谪伍,由于肃王朱瑛无子,震赠子为简王,张氏从青城几迁后于毛卜拉居衍,为一旺族。

明代是三川地区人口发旺时期,明为固边实边,实行军屯,后又大量迁徙谪徒到三川施行民屯,佈令凡官种五十顷地者加升一级官,这样促使文物官员都种植庄园,形成地主階层,四处为村落民户。

靖虏卫指挥使房贵,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任指挥使以大小神木山房家沟为其庄园,至今名房家沟,历员外之家为族源之一。

哈家坝或名将军坝,名哈钦,甘州人,历任怀戎堡参将、游击将军,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7月,狙击鞑靼宾兔,战于大小神木山和狼山,中流矢阵亡,葬打拉池坪,有《哈钦将军战胜碑记》,于盐高崖房家沟口沙河築坝引神木头房家沟泉水灌盐高崖盐田置盐业,哈氏在民国时还在地生衍,后迁出。

路氏:《靖虏卫》指挥使路贵,原籍苏州人,迁居山东泰安州,其顺治八年《家谱》载:“祖系乃炎帝神农氏裔,分为三十甫耳,许姜露齐,怡向甲吕十二氏皆姜姓,并为诸侯,霸中国盖圣隆德泽广大,后去雨为路”。南宋时路允迪历官知枢密院事,先有其父为朝相,于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01年),奉使高丽,因金辽之乱,知世事之变,分散兄弟十一人于各地。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三月二十二日,山东世祖路彰夹河大战阵亡,千户功名,由济南到泰安原籍居衍;四世祖路安,任陕西巡抚;路贵·字文德,袭龙虎卫指挥僉事,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新立靖虏卫调任指挥使,招全国各地路氏入靖远籍;路达任鞏昌知府;路昭,贵之子,为六世祖,都指挥使,授怀达将军;八世祖路瑛(经之长子昭之孙),袭父职任指挥使,正统十六年(公元1451年)五月二十七日,奉旨制署督都僉事,授征西将军印,充总兵,镇守宁夏,有元戎甲第坊。十一世祖路守忠,袭指挥同知山东泰安州人,万历任乾盐池操守;路立代授镇国将军;路升,贵次子,博学通雅,世族中高士,风雅文墨对靖平影响极深;路经为昭之长子,明弘治中授靖虏卫指挥使,继任打拉池操守,乾盐池戍务,军纪政务严整,朝中周御史疏荐其大识,以继母兄弟俸命共享,年四十一卒。路氏有开拓靖平地方之功,是平川族源一大家旺族。

齐氏是国姓,齐氏乃炎帝后裔,初炎帝共分三十甫皆姓姜,在商纣被周武王取代,由姜子牙统领,时至今山东齐鲁大地,从齐桓公开始,齐氏为国姓,炎帝之后,把原来姜姓分为齐、露、许、午等姓,后露氏取雨为路,历代多出人才。齐氏在山东统领到战国以后,失去朝政,多为武将,直到明朝英宗正统二年随军调遣来郭哈麻城守军。齐氏分两支,守业一支,今红堡子,打拉池。守产一支经靖远县城和下河等齐氏,皆为一宗之后裔。其中齐宪之后维姜,参加清左宗棠抨义军,后随甘军董福祥部打八国联军又入新疆平定阿古拍之战,例授五品蓝顶,享年八十一岁。国民之后仲华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两次立二等战功,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二级勋章,是五级残废军人,回国后授上校军衔,后调国家保卫局工作,为国家领导人和外事保卫工作,后调甘肃省公安厅工作,因涉彭德怀一案牵连蒙受沉冤,1980年平反,以离退休处理,现年八十。齐仲荣1950年至1952年从军平定甘南匪叛。齐举信一直在教育事业现在退休;齐举义任青海省司法厅劳资处处长;齐举贵任教师;齐春林青海西宁市大通县公安局长;齐占林教师;齐占珊教师;齐占良湖南湘潭市科长。守产一支后裔在靖远等地,齐占禄靖远一中教授已退休;齐占贞在中共靖远县委任职。

李栋:原籍顺天府固安县,永乐间以凉州后所百户官调靖虏卫,以武传家,世袭军戍,李栋任靖虏卫指挥使同知,子师宠,启先开拓黄峁沟,后于党氏同垦打拉池,在池建文斋书屋,继建龙凤山三道石牌坊和庙宇,栋孙玉如,聪慧通诗书琴棋,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袭靖虏卫指挥僉事,十八年夏与鞑靼作战,复箭殪叛,矢尽援绝被害,时年三十二岁,打拉池城隍庙西寓碑亭,有其《从征致父百泉赋》遗文。

打拉池中和村五社张氏和红沟村张氏籍山东大槐树人,先徙牙沟水,后迁打拉池、红沟,张氏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出一进士(名失),张氏支迁红沟(原名香谷)。张氏为书香门第,清嘉庆邑庠生张荣被邑人诬控,发流黑龙江,其子攀箕孙文林,劝其返里,荣令其子,“子孙同榜共试”,如若不然绝不返乡,其后子与孙同榜中举,文林以大挑得補通渭县教谕,张氏人才辈出,为地方旺族。

王进宝:祖籍江苏无锡人,初迁陇西,明万历从戍后屯田马饮水,建王氏庄园,四世祖王进宝,授奋威将军,康熙皇帝两次觐见,授外大臣列内大臣赐团龙袍,为王进宝建造了府第,今俗用红筷子,将原来葬埋所用黑绿冢棺,改为传之今用的红底配团龙的大红棺木,均系王进宝授殊荣所赐皇室内宫之物,相传至今。打拉池城隍庙从明建起,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王进宝病休,来乡第二次祭祖,三岁时就抚养过他的姐姐嫁给焦赞后裔,焦信礼为妻已病故,进宝非常悲痛,在今名老坟湾坟地搭台唱戏一百天(因姐姐生前喜看戏),在城隍庙设醮场,超拔其父母、姐姐、嫂嫂,随后赐银一千两,以北京故宫为缩影,重建城隍庙。王氏在清代是名门旺族,也由于王进宝的身荣,对地方影响极大,家族在地居衍十九代。

牛氏,原系河南光山县人,以武迁入靖虏卫,牛世英在大水沟立祖,随王进宝为官,王进宝病故,不愿离去,即开发大水沟,据《打拉池县丞誌》载:“牛氏在道光年间,牛中英以壬午科武举,牛中魁以道光戊子科武举,牛坤道光壬辰科武举”。牛氏在“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牛中选在马营水山脉顺其地势,挖沟二三米砌尺余宽石槽,上盖石板,在沙河南为南泉”。“北泉三道在东五里,灌地十余顷,其源出自马营水山麓,有出自东十里曲乌山麓,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经牛中选缘其水脉引挖沟道,安石槽石板掩土,因其在沙河北岸,故题名北泉,修此南北共四泉,费金二万······”(《打拉池县丞誌》)。牛氏对地方的贡献,不但治了水,而且,大量开垦了水地,开挖牛 到打拉池野狐渠,开拓了南北二滩荒地。

葛氏家族祖上係山西人,根据《碑文钞录·杂记》记载“葛氏祖上葛瀚祖係山西人明万历初以军户遣靖虏卫四百户(今葛淌村)居衍,事之清同治人丁发旺,同治十二年打拉池置县丞,葛淌李氏出一举人李文玉,考取贡生后封为今海原县教谕考官,后又封为三品王,据此由于葛李先后继子视为葛李不分,李氏迁打拉池由李荣、李玉春等后裔,而葛氏插桄为业迁居池业,初居维清、维祖、维汉三支,继葛汉章一支,时地方乡绅”。葛得福生子永贵,贵生五子,长子葛学文,兰州市城关区人大代表;甘肃丝绸之路研究会副会长;甘肃华城集团执行董事、总裁。

甘肃华城集团由甘肃华城盛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兰州华兴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甘肃时代旅游产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兰州雄塑管业有限公司、兰州市城关区华盛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甘肃汉化信息传媒有限公司七家子公司组建的,经营范围涉及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旅游地产投资经营、文化产业投资运营、电子商务、软硬件产品研发销售、项目策划投资咨询、金融、房产租赁、物业管理众多领域的大型企业集团。

目前重点推动甘肃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大敦煌文化产业园”的投资开发工作,其妻兰州大学研究生。

四子葛学成,兰州市政协常委;兰州荣宝轩艺术管理事长;嘉峪关荣宝轩艺术管理事长;公甘肃荣宝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该公司为甘肃省民营文化艺术展览推行的专门机构和品牌企业。

五子葛学武,兰州晨报资深编辑。

葛氏现在有三支,人口发旺,人才辈出。

上述历史变迁,人口族源形成的主要成因,特别在明代,从山西、陕西迁徙,谪徙而来皆是三川地区人口发旺之因。

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八月,至同治五年(公元1867年),由于兵燹打拉池附近村落,原有正户二千四百,加流落人口据刘钟琦《杂文》纪《同治兵燹纪》中述:“正户加之散居万余之口,兵燹余七十四人皆被戮”。小水张氏时属会宁籍,有人口一千八百七十五人,兵燹后余一百五十人(引自张氏家谱《序言》)。至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左宗棠办善后,置打拉池县丞,由于地方四处泉涌而丰美,四乡之众,来池插桄为业,至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后,人口渐以恢复,特别由于地产大烟为主和羊皮毛,山货、药材、酒业、油坊、水烟坊等之故,一时成为贸易的集散地,天津、南京、上海的商人往来运货,字号林立,食品服务业到地头以大烟交易,文化兴隆,在第三任县丞张家驹支持下,陈希魁主办《百泉书院》,兴建庙宇,仅打拉池就建起四十余处,户族大发展,从千里之外的山西、陕西、南京来地落户经商,然而一毒制百毒,大量人吸食大烟,不求苦读学识,而以钱买官,称为“捐班”形成张老爷、王老爷,朝廷的腐败给地方形成腐败的宗法礼教、败落文化、流氓世道,这种局面延续到民国二十七年禁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