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北宋供偹库副使,兼怀戎堡事张安泰所撰勒龙凤山《遇真宫庙碑记》:“峍嵯巍峨,乃旧日秦汉唐,嶂燧烽址,谪戍士卒,为求神宥,撮石为庙,俱谋有归期”,秦烽火遗址在山西峯,至今留有遗址,士卒为蓄水所凿石窝,上有石盖,经过两千余年,仍然完好无损,被历代遗忘了的古迹,成了牧羊人开心之所,无人保护。“撮石为庙”,至今相传,历时两千多年。
庙碑又云:“唐弘法,造庙灵官玄坛楼,庇佑社稷,威被灵昭,始贞观乙未年,国公敬德,西征吐谷浑,殚忠驱驰,黄涛河阻,公于庙求签,云:子系翁可解,道士解曰:子系者孙也即令军士四觅,孙翁于河涉渡,招于将军,翁曰:令军士打蓆芨草,打绳造舵,河上牵引,上浮木,渡师西征。事奏太宗,朝旨啰逋川易名打绳川,昔汉祖厉县旧址,置打绳州府,龙凤山造灵官玄坛楼、铸唐钟、金铭敬德功果,钟于山峯,真武宇观,造石梁石柱钟楼”。
从上述可以知道,为什么会在这里形成数以千计的庙观呢?主要是将相士卒在边关堡卫,为求宥平安,造庙宇,供奉诸神或以历史人物和事件,形成庙宇以壮军威,故形成大量道观。
关于敬德来啰逋川的另一证据,原打拉池大坝沿有六棵非常高大的胡杨树,1958年被毁。民间口碑敬德拴过马。其实不然,是将大量树桩栽在沼泽地,偹以军卒铁骑的拴马桩,后来这些树桩发芽生根,民间亦称“唐杨宋柳明植榆槐”。
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在第三次築怀戎堡同时復造元毁“崇宁寺”,巡抚都台大夫马文升、靖虏卫指挥使路昭、镇守参将周海、赵永和等復建和增建了龙凤山庙宇。明万历年靖虏卫指挥使同僉李栋,建三道石牌坊;崇宁二年(公元1629年)建圣母宫和祖师金藏像、财神庙。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由巡抚都台大夫马文升、镇守太监刘祥、总戎白玉、靖虏卫指挥使路昭、镇守参将赵永和復建大小神木山以唐名为“宝和宫”庙宇,以法泉为额,给地五十顷,岁赐拨紫衣。元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屈吴山潮云观建“灵云桥”开始,到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至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由丁伍发起,柳林沟再建“潮云观”,相继建成六楼十九殿的古建筑群,后在清同治兵燹中焚毁观音救苦楼和殿,从此曰五楼十八殿;种田崖窑山古庙、蒼龙山、石窟山庙宇,都建筑在从秦始皇以来的古驲道之侧,均为从北魏以来,军旅、民间、商价所创之迹。
唐天宝八年(观音1749年),在广袤的蒯团山南北坡,是丰美的草场,山出一宝马,名曰“千里驹”,被李道生所降,贡武则天,朝旨在蒿子川建“蒿忠寺”,奉牛王马祖神。
打拉池“接云观”,始建于南宋理宗淳祐十一年,蒙古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因为,南宋瑞平元年,金哀宗天兴三年(公元1234年),金国灭亡,完颜氏从内蒙古东部迁屈吴山地域,以农牧为生与汉族同化,信仰道教九天圣母而建庙,后于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又在瓦窑沟重新建庙。明万历三年(公元1515年)怀戎堡主将来诏,向朝廷奏章,皇帝颁旨:赐经卷法器四套和旨书(《钞录》中有《道观记》),上述是在啰逋川形成道教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