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吴山,古老的山!
屈吴山,神奇的山!
屈吴山,红色的山!
一座山,有一定的高度不难。一座山,有一定的历史则难。一座山,有自己的神韵更难。而陇右名山屈吴山,就是这样一座既有高度,又有历史,更有神韵的宝山。
位于甘肃会宁、靖远、平川区和宁夏海原交界处的屈吴山,是脱离海洋较早的山,也是位于六盘山以西、祁连山以东,贯通两山地脉、承接两山灵秀的骨架之山。自古居堪舆家所称中国三大龙脉北脉的过峡束气要地,居乾向巽,高屋建瓴。堪称位镇千山,势压百川,雄奇神异,不同凡响的胜境仙山。
古代的屈吴山,松柏丛茂,鸟兽繁庶。早在马家窑文化时期,勤劳智慧的先民即在山间繁衍生息。大量石器、陶器及生活遗迹的发掘出土,充分证明屈吴山周围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屈吴山东览盐池,西望黄河,南延旱塬,北顾柔狼,格局宏大,一望空阔。主峰南沟大顶,海拔
至为奇特的是,俗传屈吴山窍通百脉,水连大海。山有多高,水亦多高。现存龙泉30余眼,其神木泉、井沟泉、大水沟泉、石井泉、面梨泉、天桥泉、柳林泉,富含微量元素,是传统酿酒业的优质特供用水。
山奇水秀,屈吴山迟至宋末,仍覆盖着郁郁苍苍的原始森林。其后虽经多次战乱及军垦民屯,毁坏殆尽,但仍然遗存井儿沟森林带、大水沟森林带、阴黄水和庙沟森林带。带内树种繁杂,主要为爬地柏、沙冬青、虎榛子、栒子、丁香、山楂、忍冬、卫茅、绣线菊、珍珠梅等植物,而白桦、山杨、山柳、刺柏与灌木林混交生长,道法自然,一派生机。林场周围广阔的山塬,是宋元明清时期著名的牧场,以饲养贡马驰誉西北。马,总是和军旅,和战争联系在一起。“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安宁则以别尊卑之序,有变则济远近之难”,这是古人对马强军建国重要作用的高度评价。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始皇帝派大将蒙恬率领十万众北上抗击匈奴,收复河南之地,以黄河为边塞,建筑四十四座临河县城,以巩固新域,平川区境并入中原王朝版图,旱坪川鸇阴城即蒙恬所筑四十四县之一,为黄河上游第一座临河县城,人称“万里黄河第一县”。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乌氏诞生了一位名倮的畜牧能手,所牧马牛之多要用山谷来计数,因此受到秦始皇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的屈吴山还沉浸在安逸静谧之中,越过严冬的草木开始萌芽,冬眠的小动物们也开始驰逐跳跃。控地东尽辽东、西至葱岭、北抵贝加尔湖,南达长城的匈奴对汉王朝构成的危胁,已使具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下决心一战而定河西。《史记》、《汉书》、《册府元龟》等史籍共同记载了这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而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将士第一次遇到并要克服的困难就是翻越“乌戾,”即今天的屈吴山。可以想见,当时的屈吴山,原始森林遮天蔽日,林间灌木藤萝丛生,大军经过,就得伐木开道,架桥延津,百里山路,委实不易。因此,惜墨如金的正史才将“踰乌戾”,作为大事记载下来。铁骑冲下屈吴山后,即到达今天的杨崖湾古城,然后渡隘河,即古城下沙河,出大水头山口,沿旱坪川西来,再于黄沙湾渡黄河西去。同年夏季,霍去病再次率军出征,还是沿着这条路线讨伐。取得空前大捷后使匈奴不仅失去了河西走廊地区,发出了“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的哀叹,而且还引起整个匈奴内部的矛盾,匈奴单于迁怒浑耶王与休屠王,二王“恐,谋降汉,”他们派人向汉朝边将联系,当时正在黄河边监督修筑边防设施的大将李息,将此事上报朝廷,武帝喜出望外,令霍去病率兵渡河迎降。这时,休屠王中途反悔,被浑邪王所杀。浑邪王遂率河西匈奴各部四万余人降汉。汉朝平定河西,不仅保障了陇右与关中地区的安全,而且打开了连接西域各国的通道,使日后丝绸之路的开通成为可能。霍去病途经区境时,在屈吴山下的郎山造苏武庙,建李陵紫碣,设置将台点兵。
元鼎二年(前115年),凿空西域的张骞从乌孙回到长安,“丝绸之路”随即开通。平川区境内的丝绸之路并没有固定的路线,但北线中段沿平(凉)固(原)大道,从刘家井、盐池两处进入区境,都要经过屈吴山,然后交集于打拉池。从打拉池到黄河岸边过河至河西走廊有四条通道,这四条通道由南至北依次排列:一路经杨梢沟、红沟、靖远县城从虎豹口渡口过河;一路经毛卜拉、大湾、窎沟、响泉、黄湾从迭烈逊渡口过河;一路沿黄家洼(古柔狼山)过苍龙山东古堡、苦水堡、水泉堡、裴家堡、哈思吉堡从古索桥渡口过河;另一路经苍龙山东古堡或苦水堡、芦沟堡、论古堡、永安堡、大庙堡等处至北城滩附近古渡口过河。但不论从哪条路过河,他们都经屈吴山山下逶迤西去。回望屈吴,他们的心中必定会陡然生出对山的敬畏,也从其伟岸的身影中得到启迪与激励。同时,极度繁忙的中外贸易及东西交通亦使扼守要津的屈吴山成为重要的标志性山脉。东汉建武八年(32年),刘秀亲统大军征讨隗嚣,从洛阳来到六盘山口。为配合刘秀亲征,凉州(今武威)牧窦融率领河西走廊各郡的羌族、小月氏兵数万人携带辎重车5000多辆,浩浩荡荡东来。此时,天水附近的16县被隗嚣占据,由兰州沿渭河流域东进的道路不能使用,窦融只得取道北线,即由景泰县东渡黄河,过打拉池,沿屈吴山麓经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海原、西安州等地前往陇东。这条道路能适应急行军之需,一次可通过数万军队及5000多辆辎重车,显然是一条宽阔的车马大道。至1991年6月建武钱范在山下的打拉池出土,足以说明当时商品交换及钱币流通频繁的程度。《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初,王莽乱后,货币杂用布、帛、金、粟”,货币的杂乱紧缺可见一斑。陇西太守马援为解决钱荒,曾上书建议恢复五铢钱,打拉池出土的“建武十七年铜母范”,即东汉复行五铢钱的第一铸范,也是郡国铸币的实物佐证。
丝绸之路带来的不单是经济的发展,更激活了东西文化的交流。佛法的东渐即为影响深远,沾溉群生的重大事件。北魏时期,十三代帝王除世祖拓跋焘之外,都尊崇佛教。由于诸帝奉佛的影响,朝野风从,红山寺石窟即开凿于此时。红山寺石窟的形制属禅窟式,窟前建殿,窟殿相依,以殿配窟,窟主殿从,窟殿合一,呈现明显的地域特色。有趣的是,驻足红山寺石窟,则近在咫尺的屈吴山犹如巨大的屏风铺陈眼前,令人心生敬畏,不敢放逸。
同样兴起的还有道教。位于今黄峤乡境内的马场岘,是屈吴山北路要隘驿站,保安庙即兴建于西汉,是为屈吴山首家宗教建筑。屈吴山潮云观九天殿的古磬铭文记载:屈家寨一带,有九头蜈蚣精肆虐一时,逐年迫使农户献出童男童女供自己享用。轮到屈武祀献时,面对可爱的独生女儿,屈武心如刀割,于是下决心为民除害,他叩求山主显神大王保佑,得到山主赐予的九颗宝珠后,一举战胜九头蜈蚣,山民因之建保安庙酬谢神恩。由于壮士威名,从此遐迩称宝山为屈武山。
更为奇特的是,据大明成化年间贡士邑人冯禧撰写的《潮云山保和宫神木碑记》中说:西汉元狩甲子,有一位异人发现屈吴山日夜腾起五色祥云,彩虹也时常悬垂山间。于是,他进山踏访,终于在北坡茂密的林木丛中发现两具自然长成的神像。“无枝无叶,生形人首,七窍貌观,威姿栩栩。”真是鬼斧神工,天地化育。一时哗传九州,称为奇迹。人们虔诚献资,在发现神像的地方建起保和宫庙观,并将发现大神像的地方称大神木山,发现小神像的地方称小神木山,汉武帝西巡时以为此乃国之祥瑞,专程登屈吴山谒拜天然神像。山间的神木泉也因之声名大著。远近羽士,烧汞炼丹,每以得此泉之水为荣。也就是这一次西巡,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神秘色彩的龙轿引入区境。其后两千余年,屈吴山周边四境,特别是平川区、靖远县两地,将龙轿文化完整地传承下来,至今降神训世。古之龙轿如何,已无实物可证。今之龙轿则为高约二尺,宽有尺余的木轿,轿底一角固定一铁棒,扶手以之写字,即谓玄灵训示。扶手俗称轿夫,寻常为普通农夫,一旦被所谓玄灵择定,则需训练,使二人高度协调,举止默契如同一人。而后焚黄动桥,则曰某神某仙降临,写划于桌面供人辨认。有的轿夫边写边说,谓之通灵轿夫,其所言所写,有的至为简练,有的则为七言或多言韵语。看似俚俗,信之者则奉为至宝。事毕歇轿,轿夫则泯然众人。然而单凭一轿之力,可使信徒闻风影从,顶礼膜拜达二千年之久,亦堪称奇迹。好的龙轿是附近十里八乡远至通都大邑人们的心理及病理医师,庙宇则是他们的文化资源。于是,屈吴山周围就有多顶龙轿著称一方,人们敬称法主而不名的斗战胜佛龙轿则是其中威名广著的“龙轿”之一。
盛唐时期,平川区境以设会州州府再次成为山河重镇。据地方文献记载,睿智而美丽的文成公主前往吐蕃途中,即经过屈吴山下大道翩然西来,并在今龙凤山前川憩息数日。为此,当代著名诗人、学者王传明赋诗礼赞:“遥
宋夏之际,屈吴山再一次置身于捍卫大宋政权的前哨。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朝廷调兵50万,分五路进攻西夏的西平府(灵州)、兴庆府(银川)。其西路统帅李宪由熙河(今临洮)出发,取道龛谷,经兰州,过打拉池,在屈吴山西南与西夏军遭遇。宋军奋勇冲杀,斩敌400余级,生擒百人,获牛马羊万余。而后下天都、焚南牟,兵至葫芦河(清水河),继至磨移隘(李旺附近),与西夏力战。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宋军于今水泉镇月河湾筑会州城,设十一关堡寨,辖境东接西安州,东南与秦州接壤,南与巩州为邻,西依兰州,北以黄河为界,东北以红沟为界,北面为西夏卓罗和南军司及西寿保泰军司。会州仍然依屈吴山布防,这就有了著名的怀戎堡与通会堡。
据宋张安泰《建设怀戎堡碑记》称:“崇宁元年壬午岁,承朝旨筑打绳川。熙河帅姚雄驻兵会州。应副钱粮运使吴安宪,统治官熙河郭祖德、刘戒,泾原乔松,秦凤刘德,西筑水泉、正川二堡,通古会。三月初,皆毕功。打绳川赐名怀戎,隶会州熙河第八将。后年乙酉岁正月,割隶泾原,改第十五将。将官张普,统人马筑通会堡,接泾定、定戎,开护道壕,当年八月,却隶熙河第八将”。通会堡,筑成于崇宁四年(1105年),计其方位道里,在今黄峤乡境内。2007年10月在双铺村东山即屈吴山支脉发现古堡遗址,四方有烽火墩台,气象雄伟,疑即为通会堡遗址。
这时的屈吴山,已经开始为朝廷所注目。依《建设怀戎堡碑记》记载,即有:“怀戎东南曰屈吴山、大神山、小神山,皆林木森茂,峰峦耸秀。山涧泉流数脉,以法泉禅寺为额,给田五十顷,岁赐拔紫衣,”山中的保和宫即法泉禅寺与打拉池的崇宁寺,已经成为皇家经管的寺院,其地位与重要性不言而喻。
有元一代,由于朝廷的尊崇,屈吴山道教大盛,宗风丕振,寺观建设亦步入正规。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名道士吴云,游方劝化,走到屈吴山柳林沟时,连称:“奇哉妙也,大地之枢纽,即在此中”。于是结庐清修,始建灵云桥,于桥上焚祷白马都督、金龙大王,时称应验非凡。
大明王朝与屈吴山的因缘更深。明朝初年,元中书左丞相、河南王扩廓帖木尔(汉名王保保)率领的元蒙残部据有今内蒙、宁夏、甘肃、青海等地,负隅顽抗。为肃清元朝残余势力,朱元璋命大将军徐达率领军队转战西北。洪武二年(1369年),徐达进入甘肃境内,首克秦州(天水),继入伏羌(武山),徐达师至巩昌(陇西),元巩昌元帅汪灵保真率部投降,巩昌遂平。徐达乃遣右副将军冯胜征伐临洮,继克兰州,挥师出萧关时,即从屈吴山经过。明代每年都要从陕西关中地区调大批军粮运往甘州(张掖),凉州(武威)、山丹、永昌各卫,原有平凉——隆德——兰州之路,山涧陡绝,行走艰难。明宣宗宣德七年(1432年),朝廷采纳陕西参政杨善建议,改走区境,即从开城向西北,经固原、黑城由苋麻河进入海原,再经西安州干盐池进入屈吴山下大道,从迭烈逊过黄河直抵甘州诸卫,可近500余里。及乎明末,屈吴山再次因力挽覆亡载诸史册。崇祯八年(1635年)二月,农民起义军过天星挟九条龙八营攻掠环县,被甘肃兵击败,西奔兰州、河州,南扰会宁、安定。总督洪承畴自宁夏命令左光先、柳绍宗合兵进击,追至打拉池后,在屈吴山下对垒激战,起义军兵力不支,只得回撤陇东。
而在穆宗隆庆元年(1517年)靼靼部宾兔率轻骑2000余,攻入屈吴山下。其后,屡屡犯边。三年秋七月,宾兔进犯打拉池、神木山、蒯团山,游击哈钦中流矢阵亡于屈吴山中,打拉池立有哈将军战胜碑。
明代,屈吴山宗教也进入全盛时期。万历二十七年(1616年)名道士黄云清字善廷,奉师命由北京白云观住持潮云观,建殿造像,募化劝善,严守戒律,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羽化。更神奇的是,万历年间屈吴山诞生了一位土生土长的神仙,这就是今高湾乡丁庄湾人丁伍,后被追封为青马将军。丁伍对屈吴山道教建筑有巨大贡献,至万历十九年(1591年)已建成白马殿、显神殿、祖师殿、雷祖殿、文昌楼、九天殿、法王殿、二
清代的屈吴山更是在历史的烟云中巍然屹立。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哲赫忍耶门宦阿訇、海原人田伍,提出“为明心报仇”、“反抗洗剿回民”的口号,以传教方式秘密组织反清活动,因事泄,陕甘总督和固原提督调兵布防,发生激战,
也是在清代,屈吴山因为刘一明的结庐修行在陕甘宁青道教界声誉鹊起。刘一明(1734——1821),山西曲沃人,是乾隆、嘉庆年间西北地区全真龙门派的第十一代宗师。他兴建兴隆山之前,主要活动于屈吴山一带。也正是在屈吴山,他受到民间斗战胜佛信仰的启迪,开始深入研究《西游记》,并着手《西游记解》的宏大工程。但由于求医问药者络绎不绝,难以静心著述,便西行移居兰州。后来这部称为《西游记原旨》的著作,不仅秘传于道教界,还在社会上广为流布。
如果说此前的屈吴山还是一座地方名胜的话,自从马饮水诞育王进宝,进而建立盖世功勋被追赠太子太保后,屈吴山就成为九州注目的仙山,也成为各路堪舆高手踏访龙脉的必经之地。说来也奇,王进宝祖墓的靠山,即屈吴山北麓支脉,活脱脱是一只扑下山峦的猛虎,凶猛刚劲,前爪力撑,虎头下方即埋葬着王进宝的曾祖父王佐有、曾祖母李氏,祖父王儒、祖母余氏,父王尚礼、母王氏。墓前有追封王氏三代碑文3座,螭首龟趺,至今犹存。民间附会,“屈吴”盖天意使吴三桂屈服之谓。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著名共产党人谢子长、高岗等开始在山下活动,农民武装斗争也风起云涌。1932年,打拉池农民王宗仁在屈吴山插起红旗,号称“人民军”。同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屈吴山赢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毛泽东同志继续关注着这一方为中国革命做出特殊贡献的老区。1952年,他在《中央批转甘肃定西地委执行民族政策的检查报告》上做出批示,号召全国有少数民族聚居或杂居的地方都要如同打拉池一样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使之成为民族团结的典范。
196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兰空飞行师进驻打拉池修建机库、机场。1972年改为2986部队,1975年改为86381部队。1970年7月,大将粟裕莅临打拉池视察。其后,航天英雄杨利伟在86381部队服役。这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立开创性业绩的中国航天第一人,业余漫步于屈吴山间,登高望远,陶冶情操。2010年6月,陈赓大将次子,甘肃省军区司令员陈知庶将军莅临视察。屈吴山色,因以英雄的驻足临眺而灿然生辉。
大哉屈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