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红色心愿-—记为红色屈吴建设做出贡献
红色心愿-—记为红色屈吴建设做出贡献的张彦东、周有孝、闫生祥、赵海潮等同志
发表日期:2015/7/19 9:21:57 来源: 屈吴山旅游  阅读次数:2246

中国革命领袖红军纪念馆委员会

1936年秋天,古老的屈吴山显得分外雄伟而苍翠,一支戴着红五星军帽的队伍为完成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使命来到了这里。

    他们是红军!

这是赵海潮、闫生祥、周有孝、张彦东在童年时就在老人们口里听惯了的名字。他们四人都生在屈吴山,长在屈吴山,是童年时的好伙伴。他们一块玩耍打柴讨饭给地主放羊,一块承受着黑暗的旧社会强加的痛苦。他们经常凑在一起听大人们聊天,聆听他们讲“毛委员打败马家军”“红军赶跑黄家洼土匪”的故事。长大了,更喜欢到流落于家乡的红军老大爷刘永安、老大娘罗秀英、刘永兰家里听红军长征的事迹:爬雪山,过草地,一、二、四方面军大会合,海打战役,宁夏战役,西渡黄河……。毛主席、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刘伯承、徐向前、徐海东、程子华、李先念等这些老一辈革命家的名字已深深地烙印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之中。

1949101,屈吴山革命老区也融入大解放的温暖洪流。

这时的赵海潮,已成长为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他满怀着无比的激情参加了屈吴山区的土改工作。他为人诚实,精明能干,受到靖远老革命家欧化远同志的赞赏,很快成为一名年轻有为的党的基层干部,被调到种田、复兴工作。六十年代初,他响应党支援农业第一线的号召,返回自己的家乡马饮水村积极领导集体化劳动。

闫生祥,这个1936年出生的贫苦农民的儿子,解放初,跟随父亲为面梨子生产队放羊,后来在好友赵海潮的领导下参加了屈吴山集体化劳动。

张彦东,刚解放时,补读小学,他的家人对党无限热爱,被群众誉为“红军之家”。红军来到屈吴山时,他的六叔参加了红军,随部队南征北战,后来流落于青海省大通县。他的五叔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负了伤,立了功。他的二弟和三弟都曾先后光荣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去西藏和河南服役。张彦东受父辈的熏陶,与赵海潮、闫生祥共同为屈吴山区集体化农业生产努力奉献,张彦东时任队长兼保管员。

周有孝,刚解放时,补读小学,他的父亲是老共产党员,任屈吴山区阴黄水生产队队长二十余年。周有孝完成初中学业后,任小学教师。在十五年的教学工作中,周有孝克服困难,孜孜不倦,教书育人。以老师的资历,本来可以转正为公配教师。但是,老师在1980年离开了教育岗位,与赵海潮、闫生祥、张彦东一起共同投身于关系到屈吴山百姓的大事——抗旱救灾。

上世纪七十年代,数年的大旱使屈吴山区粮食紧缺,牲畜无草,山区的老百姓靠党和国家救济生活。就在老百姓生活无法保障的时候,张彦东、周有孝、闫生祥、赵海潮在山腰间走动着、思考着、讨论着……。他们听说在柳林沟的石窑内有古代神仙留下的宝物,感应异常。于是,1979年初春的一天,为了改变干旱面貌,他们以中国农民的朴素意识,找到古石窑,抗旱盗宝,祈求下雨。四人在石窑内折腾了大半天,并没有发现什么宝物,只是找到了唐代的一个古磬和一尊铜佛像。他们灰心了,看到荒山白地,不禁伤心落泪。突然间,在他们面前闪现着不可思议的红五星似的五彩光环,光环中似乎摇曳着一棵棵小树苗,他们惊喜地谈论着屈吴山的过去,回味着童年时听到的关于红军会师的故事,构想着屈吴山的发展前景。

不几天,屈吴山区下了一场多年罕见而珍贵的透雨,老百姓的脸上又露出了微笑。从此,张彦东、周有孝、闫生祥、赵海潮石窑盗宝点明灯的故事传遍了屈吴山区。

他们四人有一个共识:在屈吴山植树造林,应该得到党的支持,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屈吴山的面貌。他们四人找到靖远县老革命家,第一任县长欧化远同志。欧化远见到他们时,高兴地说:“我们这些共产党员,要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干点事。”听了他们要在屈吴山“植树造林、潮云降雨”的想法后,非常赞同。于是,经党委政府批示同意,由他们四人负责,号召群众在屈吴山植树造林。

张彦东、周有孝、闫生祥、赵海潮为了绿化红色的屈吴山,不辞辛苦,到东湾、高湾、中堡、共和、宝积、种田、复兴、海原盐地、西安及会宁刘寨等地号召广大群众上山造林。他们四人和造林群众同甘共苦,晚上没有房子住,有时在刺骨的寒风中,也睡在雪地里。到1985年,经县两西办欧阳斌、高维岳亲自验收,造林2万亩,成活率达到87%1994年,他们又到平川区委汇报屈吴山植树造林情况,经区二十九次常委会决定,屈吴山被确定为红色旅游区。区林业局局长周志汉在屈吴山召开现场会并做了具体规划。

在每年春、秋植树造林的时候,他们四人都要亲自到群众中筹措资金,联系树苗和数籽,动员群众,绿化红色屈吴。

1984年,为永久纪念革命领袖和红军先烈,张彦东、周有孝、闫生祥、赵海潮又动员靖远、平川、会宁、海原广大群众炸山辟石,开修红军八字路。历时三年,终于修通红军八字路东北段。

红军八字路是三大主力红军会师时,朱老总率领红军将士走过的道路。为报答党和红军将士的恩情,张彦东、周有孝忍辱含冤,坚持带领群众绿化水岘滩红军牧马场、红军岗哨旧址,决心要把红军八字路绿化成永久性林荫大道。

赵海潮在整修红军八字路时,由于年老体弱,操劳过度,患了腰腿病。经多年医治,效果不佳。直到去世前,还一直惦念着红色屈吴的建设事业。

从赵海潮老人患病休养开始,张彦东、周有孝、闫生祥毅然“铁肩担道义”,挑起了保护和建设红色屈吴的重任。

在他们领导开修红军八字路时,又组织群众协助屈吴山佛教委员会在原红军营地补建、扩建了唐宋以来的文物古迹。

在张彦东、周有孝、闫生祥的努力奔波下,屈吴山革命老区在1992年架线通电,办起米面加工厂,振兴了屈吴山农场。紧接着,在十年内,他们联系海原县打井队和甘肃省水文打井队苦探水源,曾先后打机井8眼,但仅成功4眼。

为了方便屈吴山革命老区群众治病,张彦东、周有孝、闫生祥积极筹措,在老庄观音救苦寺建办一所医疗站。

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期的十多年中,他们抛开了家庭,脱离了家务生产,他们在没有工资报酬的情况下,为了贫穷的屈吴山,红色的屈吴山,倾注了一腔心血!

为了永久纪念革命领袖和红军先烈,弘扬红军长征精神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1991年,张彦东、周有孝、闫生祥在原甘肃省委书记李子奇、爱国企业家房忠的支持下成立中国革命领袖红军纪念馆委员会,以极大的热忱开建中华儿女红一军学校和中国革命领袖红军纪念馆。

委员会又自己组建红色工地指挥队、开山炸石炮工队、车辆运输队、红色教育先锋队、后勤供给队、社会宣传联络队、经济核算队等组织。

在漫长的二十年中,中国革命领袖红军纪念馆委员会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号召甘、宁二省广大群众排除万难,不懈苦战,在屈吴山红军八字路石虎山下创办中华儿女红一军学校,耸立起宏伟的中国革命领袖红军纪念馆。

闫生祥老人积劳成疾,于2006年古历525,因病医治无效,不幸辞世,他的精神已和红色屈吴化为一体。

在建设中华儿女红一军学校和中国革命领袖红军纪念馆中,张彦东家无私捐出了35亩土地,没有要一分钱的征用土地款。20047月,他到长征出差,不幸被三轮车撞伤腿部,严重骨折。休养期间,他拄着拐杖依然坚守在红色工地。

老师坚守红色岗位二十年如一日,老伴身体虚弱,长年患类风湿关节病,需要人搀扶才能行走,经济状况也捉襟见肘,但老师一心扑在红色事业上,无暇照顾。

这就是红色屈吴的风骨!

这就是红色屈吴养育的屈吴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