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境属马家窑文化范畴,陶瓷为最古老的传统产业,而且原料丰富,种类繁多,总储量计在40亿吨以上。自2009年始,着力打造西部陶都,促进城市转型,可谓承前启后的战略举措。
据屈吴山发现的古先民陶窑遗迹推断,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以前,区境内就开始烧制陶器。此外,在种田、复兴、黄峤、共和、水泉等地亦发现大量秦汉时期的陶瓷遗存。鹯州城出土的排水陶筒,形制虽然粗糙,然而接口吻合度较好,可见古人高度重视陶瓷的适用性。唐设会州时,陶瓷业得到较快发展,北掌山下红土洼陶窑即建于此时。从遗存的碗片看,工艺亦有较大进步。红土洼的陶土存量大,有黑、白、红、黄、青等各种颜色,既有粗陶土,也有细陶土,发展陶瓷生产的条件得天独厚。明代以后,区境人口增长达数十倍。自此,陶瓷销路转旺,越来越多的人从事陶瓷产业,初步形成声闻西北的宏大格局。距红土洼以西
磁窑全盛时期,十里山谷,窑炉林立。各家竞技争胜,精品迭出,青花瓷达到相当水平。署名龙华山人的技师,擅长烧制观赏类的瓷瓶、笔洗、笔筒等器物。并自书诗词或山水画以为点缀。磁窑所产的瓷器釉面细腻,器形完美。单就釉色分类,即有猪鬃釉、牛毛釉、土毫釉、油滴釉、酱色釉等多种。色泽明快,手感润滑,达到当时同类产品的高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时世承平,陶瓷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1956年, “靖远磁窑陶瓷生产合作社” 成立。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1958年4月,磁窑陶瓷合作社改名为“靖远磁窑陶瓷厂”,从集体企业转为地方国营的全民所有制企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添置柴油发电机和粉碎机后,手工搅轮和陶土加工的繁重劳动被机器代替。
1962年,陶瓷厂从距磁窑十公里外的土涝子及宁夏的油井山等地,用骆驼驮来紫粘土、长石、石英、黑碱石等细瓷原料,试制出茶具、酒具、蓝边碗等细瓷产品。
次年,厂区开始通电。并购置球磨机、滤泥机、挤泥机、大小制缸机、制管机、以及汽车等生产运输工具,陶瓷生产逐步走上日新月异的发展历程。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到1972年,全厂工人达468人,工业总产值达到90万元。
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狭小的山沟,已难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为此,国家在1972年投资500多万元,在长征以西的鹁鸽滩选址新建厂房,厂名也由靖远磁窑陶瓷厂改为靖远陶瓷厂。
新建的陶瓷厂,将罐形窑改建为隧道窑、隔烟窑。陶瓷生产也从运输、原料加工、制坯、烘干,到上釉、装烧基本实现工艺流程的机械化。
同年,长征火车站的启用为陶瓷厂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细瓷原料源源不断地从山西、内蒙、宁夏等地运来,陶瓷品种由原来的几十种逐步增加到一百九十多种。产品有缸、盆、坛、罐、盘、碗、茶具、酒具以及各种釉面砖、耐酸砖、耐火砖、卫生瓷、园林瓷等多种形式。
1980年,靖远县将陶瓷厂上交定西地区,成为定西地区靖远陶瓷厂。1985年10月,转交白银市,成为白银市靖远陶瓷厂。
1985年后,全面推行厂长负责制和经济责任制,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债、权、利相结合的责任制体系,打破单一的固定工形式,实行以合同工为主的多种用工形式,一个时期企业得到较大发展。靖远县砂梁村的个体运销户最先将陶瓷日用品远销甘肃、陕西、宁夏、青海四省几十个县区的偏远农村。同时,自墩墩滩至唐家台形成6公里的陶瓷市场。1995年4月,建成年产100万平方米的彩釉墙地砖生产线。10月,租赁承包原红旗山煤矿造纸厂,新建熔块厂,改、扩建纸箱厂,形成有8个分厂、11个生产单位、拥有总资产1.375亿元的大型陶瓷生产企业。年产“格威”系列彩釉墙地砖及各种内外墙砖280万平方米,卫生瓷15万件,日用瓷10万件,耐火材料3000吨,硅炭板150吨,纸箱280万平方米。全盛时期有工人750多人,工程技术人员8人。张成仁设计的六头汗马酒具,荣获一九八五年“全国旅游纪念品内销工艺品”优秀设计奖;六头振兴茶具荣获“甘肃轻工产品百花奖”设计二等奖。
(出自《平川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