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川境内煤炭资源的开采有悠久的历史,是甘肃省内有文字记载最早开采煤炭的地方。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宝积山即已开始采煤,并用于炼铁。明英宗正统二年(1437年)调靖虏卫从军的牛进,字龙池,河南光山县人,开始在龙凤山开巷采煤,人称牛家水巷。明万历十九年(1451年)三月,一家煤窑发生瓦斯煤尘爆炸事故,死亡三人。其中一人被气浪掀起十丈有余,落地时摔得粉身碎骨。清乾隆五年(1740年),甘肃巡抚元展成上疏朝廷,谓“甘肃地瘠民贫,向来煤系居民自行采挖,并无商贩。现今查出产煤之地,应请听民试开,免其议税,则小民愈加鼓舞矣”。乾隆批示:“著照所议行。”采煤免税的优惠政策,对煤炭开采业的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但当时因为交通运输落后,采煤以自用为主,部分销售到附近村庄。
民国二十年(1931年),靖远绅士孙世应在宝积山开矿采煤。二十九年(1940年),靖远绅士王子明、徐生贵、王礼、冯万礼、樊康全、李儒林6人集资合股,在宝积山成立煤矿股份有限公司。三十六年(1947年)发展到125股,设经理、会计、保管等管理人员,有矿工20多人。民国靖远县政府划给矿产资源
公司开采方式为卷柱式采煤,即在煤层中部的“中三板”(煤质较硬)掘一平巷,走向长
公司初建时有工人20多人,发展到解放前夕已达上百人。冬春季节是采煤旺季,夏秋三至八月停采,工人回家耕种收麦,九月末时逐渐返矿,开始维修巷道,准备开采,每年出煤约6个月,年产达万吨左右。
1949年9月区境解放后,宝积山煤矿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工会。工会成立后,首先在工资分配上由原来的二八分成变为四六分成。但公司仍由徐汉祯个人经营。
宝积山公私合营后,1955年11月在原老井以东的位置,开凿一眼新井,1956年冬季投入生产。该井断面较大(约
1957年上半年,由甘肃省工业厅投资,并在设计、技术及施工上给予指导,开始新建反斜井,当时为提高劳动效率,开始采用机械提矸,安装55千瓦的柴油发电机和提升绞车,1958年下半年反斜井建成投产,开始采用蒸汽绞车提升煤炭,直到1959年大水头新建的136千瓦的小电厂建成发电后,才改为由55千瓦的双滚筒电绞车提升。
靖远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前身即靖远矿务局为国家统配煤矿,隶属于原煤炭部。1998年下放甘肃省管理,2000年实施债转股,2001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进行整体改制,由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与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三方股东组建成立有限责任公司,是甘肃省国有大型煤炭骨干企业。
靖远煤业大规模的开采从1958年列入煤炭工业部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开始,经历1960年的停缓建和1966年的二次上马建设,至1989年先后建成投产矿井13对,煤炭产量从1958年的19.55万吨发展到1990年的320万吨,从1991年的345.67万吨发展到2005年的835.50万吨,煤炭产量大幅度提升,累计生产原煤1.04亿吨。现有大宝、红会和王家山三块煤田,含煤面积60.188平方公里。2005年矿区煤炭工业储量7.93亿吨,可采储量4.86亿吨。其中: 大宝煤田工业储量4.14亿吨,可采储量为2.88亿吨。红会煤田工业储量1.04亿吨,可采储量为0.40亿吨。王家山煤田工业储量2.82亿吨,可采储量为1.64亿吨。煤炭品种主要有晶虹煤1号、2号、3号,属不粘结、弱粘结煤及气煤,具有低硫(≦0.3%)、低磷(≦0.03%)、低灰(12%左右),平均发热量6800大卡/千克,广泛用于电力、化工、冶金、建材等行业和生活民用。1989年获出口煤免检,长期出口日本、东南亚,是甘肃省主要的煤炭基地和出口煤基地。
靖煤公司经过多年艰苦创业,已形成以煤为主,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成为具有煤炭生产、基建施工、机械制修、电力开发、水泥建材、地质勘探、科研设计、供水供电、救护消防、文教卫生、生活服务、多种经营等综合配套能力的现代化集团企业。公司下属25个生产经营实体,其中:主业生产经营单位8个(包括5个主体矿),辅助生产单位14个,企业办社会职能单位3个。2005年,靖远煤业有限责任公司资产总额33.7亿元,职工总数21821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共计5525人。其中:高级375人(正高5人),中级2186人,初级2964人。公司注重企业生产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2006年,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
公司推行科技兴煤战略,改革传统的采煤方法和工艺,采煤机械化程度达94.17%,全员工效4.180吨/工日,矿井实际产能850万吨以上,公司跻身全国煤炭工业百强第五十九位、甘肃工业六十强第十七位。基建施工企业实现向电力、冶金、公路、市政基础设施、工业和民用建筑等多层次领域的拓展,进入全国“500家最大建筑业企业”行列。2001年“晶虹”品牌获甘肃省第三届著名商标,2002年“晶虹”产品被评为“全国质量稳定合格产品”,2005年获全国产品质量信誉“AAA”等级。
(出自《平川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