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馆介绍
指导思想
平川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发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靖远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甘肃境内策划领导的早期起义之一。1936中国工农红军在平川区打拉池的会师成为红军西征胜利的重要标志。1939年成立的陡水支部是甘肃省最早建立的中共地下党组织之一。
这些革命活动不仅是甘肃革命史的见证,也是昭示后人发奋图强,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精神动力。为了反映在平川区境内革命先烈们可歌可泣的奋斗历程,对广大人民群众开展直观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建成了屈吴山红色教育纪念馆。
屈吴山红色教育纪念馆陈列布展,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结合国家方针和政策,集思广益,以靖远起义、打拉池会师、陡水支部为主要内容,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统一的伟大理想而在平川境内艰苦奋斗的历史画卷,具体反映了红色政权在平川艰苦斗争,迎接解放的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不仅是平川胜利解放的历史见证,更是对广大人民群众,
特别是青少年进行深刻、直观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素材,能激发他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前仆后继、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陈展方式
屈吴山红色教育纪念馆的陈展以时间为顺序,以重大历史事件为单元,以共同的革命精神内涵为主线,分展厅,分组,采用图片、文物、情景再现配合文字展出。力求做到全面、客观、有感染力。
序
0.00.01(浮雕)“毛泽东诗,七律,长征”,展现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广大红军将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气势磅礴的诗句对广大参观者以鼓舞。
0.00.02(指引牌)屈吴山红色教育纪念馆指引路线牌。
0.00.03(铜牌)屈吴山红色教育纪念馆。
0.00.04(铜牌)白银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0.00.05(铜牌)白银市国防教育基地。
第一单元 靖远起义
(包括文字简介、照片、画像、文物)
1.00.01(文字简介)靖远起义是甘肃革命历史上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早的武装斗争之一,也是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为创建西北红军所作的艰苦探索。本单元着重体现靖远起义的重大历史意义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建立新中国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他们勇于斗争、敢于奉献、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1.00.02(照片)陇原兵暴示意图。
第一组:星火耀陇原
1.01.01(文字简介)1925年,李大钊领导的北方区委派刘伯坚、邓小平、刘志丹等大批共产党员进入冯玉祥的国民军中开展工作。1926年9月冯玉祥的国民军改称国民联军。1930年中原大战前夕,中共陕北特委军委负责人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利用与冯玉祥国民联军,苏雨生所部十五团团长王子元的关系,介绍中共党员张东皎到王子元团任副团长。
这年夏天,王子元的部队从宁夏开到靖远一带驻扎。李罕言、苏醒民、吕振华等一批共产党员也来到了靖远,以合法身份作掩护,秘密开展兵运工作。
王子元部在靖远李家堡成立了学兵队,张东皎任队长,高
岗任副队长,同时成立了地下党支部,张秀山任书记。从陕北来的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在学兵队集中学习,进行革命宣传和军事训练。
一些当地的青年也投身部队并加入中国共产党,靖远敷文小学教员王儒林、张国威等成为地下党工作的骨干力量。随着人数的增加和工作的需要,成立了以张东皎任书记,高岗任副书记的党的特别支部。
1931年8月,秘密建立在王子元部的中共特别支部,扩建为特别委员会,受中共陕西省委直接领导。
1932年初,王子元团被杨虎城部孙蔚如派孙作宾等人组成的点验小组改编为甘肃宣慰使署警备第三旅。中共地下党员张东皎、孙作宾组建了团党委,下设校官、士兵、教导队三个支部,发展党员近百人,尉官以上的青年军官大多数是共产党员,为发动兵变和组建游击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932年3月中旬,张秀山受中共陕西省委的指示,向张东皎、石子健等团党委负责人传达了陕西省委决定进行“组织革命兵变”的指示。1932年4月16日,受中共陕西省委的委派,谢子长、焦维炽于4月28日到达靖远与张东皎、王儒林等策划发动兵变。
1.01.02(图表)驻靖远国民党骑四师15团王子元部中共秘密组织
1.01.03(照片)新青年杂志
1.01.04(照片)邓小平
1.01.05(照片)李大钊
1.01.06(照片)刘志丹
1.01.07(照片)谢子长
1.01.08(照片)高岗
1.01.09(照片)张一悟
1.01.10(照片)宣侠父
1.01.11(照片)钱崝泉
第二组:易帜打拉池
1.02.01(文字简介)1932年5月5日晚,吕振华、张秀山、曹炳奎等人分别带领王子元部的二营和一营一连共计200余人,兵分两路从靖远县城出发,经杨稍沟、红沟,向打拉池行进。
次日凌晨在打拉池会合,进行改编,宣布起义,将起义红旗插上了打拉池城门,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四支队,谢子长任总指挥,焦唯炽任政委,原先的二营编为一个大队,曹炳奎任大队长,一营一连编为一个大队,张秀山任大队长。
因起义部队与谢、焦两人失去联系,由吕振华代理总指挥,随后部队向海原进发,中午时分,部队到达郎山时,遭到了敌军周维邦、王治邦带领的两个骑兵营的追击,并被敌军包围。游击队将士英勇奋战,击退敌军进攻,冲破了敌军包围圈。
为避免全军覆没,吕振华带领大部分人员向山高林密的屈吴山撤退,张秀山、曹炳奎带领少数人员阻击敌兵,打退敌兵后也随之向屈吴山撤退。张秀山等人在一个小山沟里被追踪而至的敌兵俘虏。为甩开敌兵,游击队兵分两路,由吕振华、苏醒民分别带领,边打游击边向陕甘边区汇集。
首次起义虽因准备仓促而暂受挫折,但打响了甘肃历史上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1.02.02(图片)靖远起义活动路线图
1.02.03(图片)陕甘工农红军游击队第四支队组织序列图
1.02.04(照片)靖远鹿鸣园——起义出发地址
1.02.05(照片)杨稍沟
1.02.06(照片)红沟
1.02.07(照片)打拉池
1.02.08(照片)郎山台子阻击战遗址
1.02.09(照片)屈吴山
1.02.10(照片)张秀山
1.02.11(照片)1982年6月张秀山和魏邦定回忆兵变往事
1.02.12(照片)1982年9月张秀山在学兵队驻地旧址缅怀往事
1.02.13(照片)张秀山题碑
第三组:尖山再举义旗
1.03.01(文字简介)谢子长、焦唯炽赴兰州与中共地下工作者杜润滋、邬逸民等取得联系,将被扣押的张东皎、王儒林营救出狱。此时,部分起义人员陆续到达兰州,谢子长、张东皎等开始筹划声势更加浩大的第二次行动。
谢子长通过其与邓宝珊、杜斌丞等人的私人关系,筹集了1000多大洋作为第二次起义的经费,购置了一批枪支弹药,又动员王子元部受到革命思想影响的连长杜鸿范投身革命,并将其在兰州所领到的50多支步枪、2万多发子弹、1500套军装及印信等全部交给了党组织,秘密运抵来家窑,游击队将一部分子弹、军装藏入窑洞,枪支则全部带走。
当首次兵变后失散的70多名游击队员聚集在兰州后,谢子长、焦唯炽当即决定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并派人秘密到王子元部队联系地下党员和思想进步的士兵策动起义,而后在甘肃、宁夏相邻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开展武装革命斗争。
1.03.02(图片)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组织序列图
1.03.03(照片)杜润滋
1.03.04(照片)孙作宾
1.03.05(照片)邬逸民
1.03.06(照片)常黎夫
1.03.07(照片)牛化东
1.03.08(画像)张东皎
1.03.09(照片)贺晋年
1.03.10(照片)王儒林
第四组:激战堡子山
1.04.01(文字简介)5月30日,起义军在谢子长的带领下,从来家窑出发,绕山路渡黄河,来到水泉堡,将一面印有镰刀斧头的游击队红旗插上水泉堡山顶,“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在水泉堡正式成立。
谢子长任总指挥,焦唯炽任政委,姜耀任大队长,杜润滋任参谋长,邬逸民任秘书长。游击队下辖三个支队,第一支队司令杜鸿范,第二支队司令张东皎,第三支队司令王儒林,游击队发展到200多人,有近百支长枪。
当王子元得知陕甘游击队成立的消息后,随即派出了第三团骑兵营和汪新民二营一部兵分两路,前往“围剿”。谢子长立即召集部队进行了作战动员和部署, 将指挥部设在水泉堡子内,并火速控制水泉尖山制高点,抢占前沿阵地大山峁。
6月2日,王子元部一路沿沙河向游击队驻地扑来。另一路经花儿泉沙沟,向大山峁发起强攻。游击队凭借有利地形,以逸待劳,将敌人压制在一道山梁背后不敢抬头。黄昏时,谢子长抽派一部分精干队员从背后袭击,打得敌人乱成一团,溃不成军。敌营长周维邦被游击队员吕成义(中共党员)击毙,副营长梁占
胜也被击伤。
就在此时张东皎毅然从战壕里走出来,向旧部张丙辰喊话,不幸被敌人冷枪击中,滚下山坡,为敌所擒。梁占胜极力劝说让张东皎写信劝游击队归降,张东皎严辞拒绝,被残忍杀害,年仅29岁。
考虑到游击队成立不久,缺乏经验,谢子长决定撤离水泉堡率军向海原进发。当夜,游击队经裴家堡、雪山寺到达周维邦的老家白茨林。
游击队打开周家的粮仓,分粮给饥饿的群众。群众高兴地说:“军队给群众分粮,这是开天辟地头一会,游击队都是好人,为穷人着想。”游击队又经过两天的急行军到达了海原的园子河并重新进行整编。
起义部队开展游击战争,转战两个多月,行程一千多公里,一路打土豪,分财物,播撒革命火种,于当年8月份再次返回水泉堡。
游击队一边开展发动群众的宣传活动,一边吸收进步青年,壮大队伍。当地有志青年纷纷参军,进步工匠为游击队打制长矛、大刀,金农主动组织淘金,为游击队筹粮备款。
这些工作产生了强大效果。原军阀雷中田的部下石兴璞、张没手带队投奔游击队;糜滩的杨陪成联络二十多位青壮年带枪参加游击队,杨汝霖、高步功也各领十多人带枪参加游击队,使
游击队发展到四五百人,并重新整编。他们的革命斗争动摇了国民党在甘肃的反动统治,唤起了当地进步人士及青年投身革命的热潮。
游击队在水泉的活动,引起了敌军的注意,他们决定预谋通过和平解决的办法收编游击队,遭到了游击队的拒绝。1932年7月初,游击队与新接防的靖远县城国民党驻军王云山特务营在堡子山发生激战,终因子弹用尽被围困于扎巴岗,在肉搏战中大队长郭映珠、王贵仁牺牲,游击队损失惨重被迫撤离,化整为零,由集中斗争转向了零散抵抗。
为了掀起革命高潮,一批起义骨干投入了组建西北抗日义勇军的革命热潮中,并成为政治、军事领导骨干。
1.04.02(照片)焦维炽于1932年6月12日写给中共陕西省委的关于靖远起义的报告
1.04.03(照片)孙作宾、王儒林重游堡子山
1.04.04(照片)水泉起义烈士纪念碑
1.04.05(照片)主战场之一——水泉堡
1.04.06(照片)张东皎使用过的手枪
1.04.07(照片)游击队用过的油灯
1.04.08(照片)游击队用过的火药别子
1.04.09(照片)水泉小堡子战斗遗址
第五组:浴血红砂岘
1.05.01(文字简介)1932年12月,中共甘宁青特委在兰州成立,开展兵运工作,由王儒林负责联络原参加靖远起义的起义人员,组建西北抗日义勇军。王儒林以邓宝珊部西安绥靖公署甘肃行署“招募专员”的合法身份,公开在靖远招募自愿参加抗日人员,组建义勇军。
1933年2月,王儒林、李慕愚、吕振华、吕明成等在靖远北湾设立招募办事处。3月中旬,西北抗日义勇军在靖远西塬园子岔(今属榆中县)正式成立,李慕愚任政委,王儒林任总指挥,举行靖远起义第三次行动。部队一边宣传抗日主张,一边开展革命活动。4月初,兰州水北门起义暴发,起义人员20余人与义勇军在后长川会合,义勇军发展成为一支近400人的革命队伍。
义勇军的发展壮大,震惊了国民党当局,蒋介石令西北诸马抽调劲旅围剿。因双方力量对比极其悬殊,敌方装备精良,红砂岘战斗异常激烈,200多名义勇军战士为国捐躯,36人被俘,成为中国武装革命史上的悲壮一幕。
1.05.02(图片)西北抗日义勇军行军路线图
1.05.03(图片)西北抗日义勇军组织序列图
1.05.04(照片)西北抗日义勇军诞生地——榆中园子乡小岔岭
1.05.05(照片)西北抗日义勇军诞生地——榆中园子乡小岔岭旧貌
1.05.06(照片)红砂岘——西北抗日义勇军与国民党“三省联军”血战的地方
1.05.07(照片)扎巴子岗
1.05.08(照片)榆中县园子岔
1.05.09(照片)西北抗日义勇军关防
1.05.10(照片)孙作宾与老战友王儒林
1.05.11(文物)王儒林生前书法作品
1.06.1 (文物)游击队使用过的油灯、马灯
1.07.01 (文物)游击队使用过的马刀
1.08.01 (文物)游击队使用过的长枪
1.09.01 (文物)遗落在水泉农民家中的子弹箱
第二单元 毛泽东与打拉池
(包括文字简介、照片、文物、和沙盘设施)
第一组:伟大的决策
2.01.01(文字简介)1936年5月14日,党中央在陕北延川县太相寺召开全军会议,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彭德怀等出席,总结东征,部署西征和批判本位主义、自由主义倾向,会议最后作出关于红军西征甘宁的决定,红军西征的根本出发点是,把包围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国民党军队从内线引向外线,以便于红军在运动中消灭敌人。巩固和扩大根据地,迎接二、四方面军,争取东北军、西北军和一切抗日力量,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5月18日,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根据太相寺会议的决定,颁布西征命令,并将红军一方面军组建成中国人民红军西方野战军,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聂鹤亭任参谋长,刘晓任政治部主任,西征红军由三路组成,共1.7万多人。
2.01.02(照片)毛泽东
2.01.03(照片)王稼祥
2.01.04(照片)周恩来
2.01.05(照片)张闻天
2.01.06(照片)博古
2.01.07(照片)1936年的彭德怀
2.01.08(照片)青年时期的杨尚昆
2.01.09(照片)抗战时期的黄克诚
2.01.10(照片)林彪
2.01.11(照片)太相寺会议旧址
2.01.12(照片)到达陕北的中央红军之一部
2.01.13(文物)红军用过的油灯
2.01.14(文物)红军用过的德国造打气炉
2.01.15(文物)红军用过的手枪
2.01.16(文物)红军用过的公文箱
第二组:挥师西征
2.02.01(文字)5月18日,中央军委下达西征命令,并成立西方野战军,下辖: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红二十八军、红二十九军,共1.7万人,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
2.02.02(图片)西方野战军战斗序列
2.02.03(文字)关于西征战役的行动命令
2.02.04(图片)西征战役第一阶段进军路线图
2.02.05(图片)西方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
2.02.06(图片)西方野战军参谋长聂鹤亭
2.02.07(图片)政治部主任刘晓
2.02.08(图片)西方野战军第一军团政委聂荣臻
2.02.09(图片)西方野战军第一军团代军团长左权
2.02.10(图片)西方野战军第十五军团长徐海东
2.02.11(图片)西方野战军第十五军团政委程子华
2.02.12(文物)红军用过的枪盒枪套
2.02.13(文物)红军使用过的火枪
2.02.14(文物)山炮瞄准器
2.02.15(文物)红军用过的手雷(炮弹壳)
第三组:策应北上
2.02.01(文字)红二、红四方面军开始北上:1936年7月1日,中共中央林育英、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等68人致电朱德、张国涛、徐向前、陈昌浩、任弼时、贺龙、萧克:“我们以无限的热忱庆祝你们的胜利会合,欢迎你们继续英勇的进军,北出陕甘于一方面军配合以至会合,在中国的西北建立革命的大本营。”7月2日,红二、红六军团遵照中央指示改编为红军第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委,萧克任副总指挥,关向应任副政委,同时会师的红二、红四方面军开始北上。红四方面军组成左、中、右三个纵队,分别从甘孜、炉霍、绥靖出发。7月6日,任弼时致电中央,报告红二方面军长征情况说:二、六军团于本月1日在全部甘孜与四方面军会合,现随同四方面军继续北进,这次远征,计费时7个多月,行程一万余里,伤亡约
5300人。出发时两军共1.7万人,到甘孜会合时,为1.4万多,二军团9000人,六军团5300人,武器比桑植出发时时稍有增加
2.03.01(照片)中央再次致张国焘令其北上电文
2.03.01(照片)张国焘
2.03.02(照片)党旗
2.03.03(照片)朱德
2.03.04(照片)《到陕北去》歌曲
2.03.05(图片)红二方面军长征路线图
2.03.06(照片)贺龙
2.03.07(照片)任弼时
2.03.08(照片)徐向前
2.03.09(照片)陈昌浩
2.03.10(图片)红四方面军长征路线图
2.03.11(照片)红军向群众借粮的票据
2.03.12(油画)甘孜会师
2.03.14(文物)红军用过的牛皮憋子
2.03.15(文物)红军用过的羊皮袄和褐被
2.03.16(文物)红军宣传队的竹笛
第四组:进驻战略要地打拉池
2.04.01(文字简介)为了阻止甘、宁敌军的袭击,西征右路军先遣部队红九团于9月13日经海原到达打拉池,消灭守城
敌军后占领打拉池城。部队分散驻扎在打拉池、小水、老庄、水泉、响泉等10多个村庄。
随后,彭德怀率前方司令部也到了打拉池,司令部设在红山寺内。彭德怀司令员派部队到贺家川、响泉、陡城等地发动群众打土豪,筹集粮草,解决给养。为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创造了条件。打拉池成了指挥三军会师的前沿指挥中心、军事保障中心和物资保障中心,发挥了与根据地等同的地位。打拉池的重要战略作用引起了毛主席的高度重视。
2.04.02(电文)毛泽东给彭德怀关于“按照十月作战纲领作好各项准备工作”的电文
2.04.03(照片)1936年9月13日,中革军委制定的《通庄静会战役计划》
2.04.04(照片)红山寺石窟
2.04.05(图片)红军长征在甘肃的线路图
2.04.06(照片)西征时期的徐海东
2.04.07(照片)陈漫远
2.04.08(照片)徐海东穿戴过的红军军帽、军服
2.04.09(文物)红军用过的小木箱
2.04.10(文物)红军在打拉池使用过的油灯
2.04.11(文物)红军在打拉池用过的碗、罐,(是打拉池人民支援红军的)
第五组:扩红建政
2.05.01(文字)根据中央指示,红军到达打拉池后,开始在打拉池地区扩红建政,筹集物资。这副图就是红军在打拉池地区的扩红建政标点图。红军分别在打拉池、三百户、水泉堡建立了三个农民委员会。在响泉、大水头等地筹集粮草。为了使四方面军渡河,还在陡城造船。
2.05.02(图片)红军在打拉池扩红建政筹集物资标点图
2.05.03(照片)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驻扎的地方
2.05.04(照片)红山寺遗落的红军领导用过的手枪
2.05.05(照片)打拉池旧城
2.05.06(照片)参加红军的打拉池人吴公平的二级红星荣誉章,(当时13岁的吴公平,被十五军团七十三师219团徐海东部为勤务员,在历次战斗中屡立战功,1975年任北京军区炮兵副司令员,1988年荣获二级红星荣誉章)。
2.05.07(照片)打拉池会师庆祝大会旧址
2.05.08(照片)平川有70多名进步青年参加了红军
2.05.09(文物)红军在打拉池筹粮用过的升、秤和斗
2.05.10(文物)红军在打拉池留下的纸币
2.05.11(文物)参加红军的打拉池籍战士所获的奖章2.05.12(文物)
第六组:鱼水情深
2.06.01(文字)毛泽东、周恩来关于搜集造船材料及分工问题致朱、张电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四日)
朱、张:
甲、造船以能达到五十只为做好,唯陇东木铁料均缺,木铁匠更少,尤无改匠、木匠、创匠之分,现就可能规定前后方同担搜集材料及人工如下:
(1)后方造钉五万个,买桐油一百五十斤,雇请十匠十人。
(2)彭司令员在前方找木匠十人,搜集石灰、棉花(破布条)各三百五十斤,在靖远打拉池代找木匠木料,以上拟于本月底办到。
乙、造船责任完全要靠四方面军负担,请将造船队工兵连即随派往,靖远之一个军先到该地域搜集木料指导口口钉,以利进行,如何仍请即复。
毛、周
10月14日午
2.06.02(文字)将士们的美好回忆 打拉池民风淳朴、物产丰富。红军在打拉池打土豪、分财物,使群众认识到红军是穷苦人民自己的军队,红军也在打拉池成立了“打拉池农民委员会”,帮助打拉池人民建立自己的政权,换来了广大人民群众热情支援红军的喜人情景。有些群众为红军磨面、有些群众为红军运送粮食、有些群众为红军做鞋。再加上红军分散居住在群众家里,和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些换来了许多将帅的美好回忆。
2.06.03(文字)夏云飞《光辉的篇章》摘录 不久,红军总部也开到打拉池。在一天的夜晚,搭了舞台,点燃了汽灯,
15军团隆重地召开了有两军部队参加的会师大会,军团长徐海东同志致了欢迎词,我们怀着万分喜悦的心情听取了朱德总司令等首长的讲话。最后还观看了宣传队编演的欢迎节目,气氛十分热烈。
2.06.04(文字)林伟日记 我们今天进到打拉池。这是一个很大的市镇,处于赤白边界上,都是回族人民聚居之区。这里绵羊很多,羊群在起伏的丘陵地里,遍地都是。我们住在这里,回族苏维埃政府慰劳了许多牛羊肉。
这里的地势极为重要,它位于甘宁边界上,黄河以南以东,距万里长城已不及八十里。现在敌情又严重起来,在我们西面是天兰公路线,南面是西兰公路线,北面有黄河相隔,而东面胡宗南派有两师已进到环县山城堡一线,已经插进到我豫旺苏区。我红十五军团主力,现已进抵海原地区
2.06.05(文字)伍云甫日记
十月二十三日 晴
六时出发,至打拉池(约八十里),一方面军电台十二分队、十五分队驻此地。
十月二十四日 晴
驻原地。在政治处开支书、指导员以上干部会议。
十月二十五日 晴
十七时半会餐,彭报告一方面军一年来发展情形和陕甘苏区
状况,及运用党的新策略的胜利等。
十月二十六日 晴
开副科长以上及排长以上干部会议,下午开排长以上及工作人员讨论会,讨论中政局九月十七日决议。
十月二十七日 晴
总部会餐,彭报告一方面军党的工作。
十月二十八日 晴
召集附近群众会餐,并分发羊子。
十月二十九日 晴
局部召开班长以上活动分子会议及工作人员会议。
十月三十日 晴
四时出发,在乾盐池大休息,二十一时至陈家湾东北六里的村庄附近露营,行约百十里。
2.06.06(文字)打拉池人民为一、四方面军会师做得贡献
1、缝制羊皮背心1300多件
1、粮食108万斤
2、食用油4600多斤
3、水果200筐
4、羊只1200只
5、白元2000多块
6、木材26方
7、组织骡马队15个,骡马总数180匹,为二、四方面军送物资。
8、组织骆驼队5个,骆驼总数45个,为二、四方面军送物资。
2.06.07(文字)留在群众心中的美好纪念 红军在打拉池驻扎的48里,开展了广泛的群众工作,领袖们深入群众家里与群众们同吃同住,战士们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帮助群众干家务,忙生产。军爱民,民拥军。在群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播撒了革命火种,一些当年红军将士用过的物品被群众视为珍宝,一直保存至今。
2.06.08(照片)为红军领导送饭的食盒
2.06.09(照片)秦守福为红军磨面用过的磨盘
2.06.10(照片)红军留在何仁昌家的两块银元
2.06.11(照片)彭总指挥部用过的石油灯
2.06.12(照片)妇女为红军赶做棉衣、棉鞋
2.06.13(照片)帮红军渡河的筏子客和他们的筏子
2.06.14(文物)四方面军战士赠给房东杨清义的掏衣棒
2.06.15(文物)水泉农委会为红军送干粮的竹篮
2.06.17(文物)红军在打拉池用过的生活用具
第七组:奇袭会宁城
2.07.01(文字简介)10月2日,十五军团骑兵团从打拉池出发攻占了会宁城。为会宁会师提供了军事保证。
2.07.02(照片)
2.07.03(照片)
2.07.04(照片)
2.07.05(照片)朱总司令讲话用过的长条桌
2.07.06(照片)红军当年在会宁使用过的钱币
2.07.07(照片)红军当年在会宁使用过的证券
2.07.08(图片)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敌我形势示意图
2.07.09(照片)贺龙、邓小平签署的《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
2.07.10(照片)红军长征纪念馆的少数民族群众欢迎红军蜡像
2.07.11(照片)红军烈士纪念碑
2.07.12(照片)红军当年在会宁书写的标语
2.07.13(照片)会宁文庙旧址
2.07.14(文物)红军遗留在打拉池的子弹箱
2.07.15(文物)红军用过的手雷、迫击炮弹壳
2.07.16(文物)红军使用过的潜望镜
第八组:会宁会师
2.08.01(文字)中央为庆祝一、二、四方面军大会合通电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日)
朱总司令、张总政委、彭司令员兼政委、贺总指挥、任政委、徐总指挥、陈政委,一、二、四方面军各军事政治机关,各军师团
营连排首长及全体红色战士同志们:
(甲)正当日本国主义准备好了举行对于中国新的大规模的进攻,我有五千余年光荣历史的中华民族,处在空前未有的危急存亡地位的时候,我民族革命战争的先锋队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在甘肃境内会合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谨以热烈的敬意与欢跃的贺忱,致之于我们的民族英雄与红军领导者毛泽东同志、朱德同志、张国焘同志、周恩来同志、彭德怀同志、林彪同志、徐向前同志、陈昌浩同志、贺龙同志、任弼时同志、王稼祥同志、刘伯承同志、叶剑英同志、肖克同志、徐海东同志之前;致之于各军军长同志、政委同志,各师师长同志、政委同志,各团团长同志、政委同志之前;致之于各级参谋机关首长之前;致之于各级政治机关首长之前;致之于全体红色军事政治指挥员战斗员全体光荣的民族英雄之前。
(乙)我们的这一在抗日前进阵地的会合,证明日本帝国主义的强盗侵略是快要受到我们全民族最坚强的抗日先锋队的打击了;证明中国民族抗日统一战线与抗日联军是有了坚强的支柱了;证明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全国同胞是有了团结御侮的核心了;证明正在抗日前线的爱国工人、爱国农民、爱国学生、爱国军人、爱国记者、爱国商人、英勇的东北义勇军以及一切爱国志士是有了援助者与领导者了。总之,全国主力红军的会合与进入
抗日前进阵地,在中国与日本抗争的国际火线上,在全国国内政治关系上,将要起一个决定的作用了。
(丙)我全国主力红军的会合与进入抗日前进阵地,也将向正在革命怒涛中的西班牙民族证明,我们是他们反对法西斯反革命的好朋友;将向法国、比国、捷克国及全欧洲各国爱好和平的民族证明,我们是他们防御法西斯德国侵略的好朋友;将向英勇抗争至死不屈的亚比西尼亚民族证明,我们是他们反对法西斯意大利侵略的好朋友;将向全世界一切被压迫的国家与民族证明,我们是他们反对帝国主义的好朋友;最后,我们将向苏联共和国、外蒙共和国、内蒙民族、西北国人证明,我们是与他们共同奋斗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与世界侵略者的最切近的好朋友。
(丁)我们即刻就要进入一个新阶段了,这就是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阶段,这就是创建全国国防政府抗日联军与民主共和国的阶段。我们要在这个新的阶段中树立全国人民的模范,树立抗日战线的模范,争取一切国民党军队加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通抗日前进道路,扩大抗日根据地,巩固抗日根据地,为保卫西北而战,为保卫华北而战,为保卫全国而战,为收复失地而战,为联合工、农、商、学、兵,为联合各党各派各界各军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而战。
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万岁!
中华民主共和国万岁!
中华苏维埃万岁!
中华民族自由平等独立解放万岁!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
十月十日
2.08.02(照片)1936年红一方面军在会宁城南搭建的欢迎二、四方面军的彩门
2.08.03(照片)宁夏将台堡
2.08.04(油画影像)三大主力会宁会师
2.08.05(照片)红军会宁会师旧址
2.08.06(照片)打拉池红山寺
2.08.07(文物)红军使用过的铜油灯和铜壶
2.08.08(文物)红军使用过的菜刀
2.08.09(文物)红军使用过的小油篓
第九组:西征胜利
2.09.01(文字)根据聂荣臻司令员回忆,红军会宁会师后,主力即向北转移到打拉池地区休整,并召开了隆重的庆祝大会。10月22日,朱德、张国焘率红四方面军一部到达,与彭德怀率领的西方野战军会师。
10月25日,召开会师庆祝大会。
会师大会十分隆重,搭起了舞台,扎起了彩们,还点燃了汽灯。彭德怀和朱德作完讲话后,举行了联欢活动:跳舞、唱歌、演话剧、说快板等,气氛非常热烈。联欢后是大会餐,打拉池的羊肉远近闻名,会师时正是羊肥膘壮的季节,煮肉时香味飘的很远。大家一人一碗,不够了自己去添。正在大嚼大咽的时候,突然有一位战士放声大笑着说:“这样好吃的东西,不长征能吃得到吗?”笑着笑着眼里流出了高兴的泪水。
10月27日,朱德、彭德怀、张国焘等在红山寺大殿接见打拉池农民委员会成员和抗日积极份子,魏振清、陈世祥、崔喜梅、齐国民、范振江、焦万义、张善教、张志修、李万海等参加接见。
10月28日,为了保证中央军委作战计划的顺利实施,组成了前敌指挥部,由彭德怀任前敌总指挥,统一指挥三个方面军的行动。
10月30日,在打拉池南约二十华里的小水村,红三十一军、红四军、独立师打退敌人的数次进攻,称为“小水里阻击战”。与此同时,红军在董家弯召开誓师大会,离开打拉池东进。
2.09.02(照片)打拉池会师纪念碑
2.09.03(照片)打拉池会师纪念亭
2.09.04(文字)朱、张关于与彭会晤并同意[宁夏]战役计划致中央军委电 (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四日)
徐、陈、贺、任报中央军委:
甲、我们昨十六时到打拉池与德怀、海东晤谈。欣悉一年来统一战线成就和一方面军奋斗成绩和陕甘宁边区发展情况,不胜雀跃。
乙、关于根据新任务由德怀同志提出之[宁夏]战役计划要旨,我们完全同意,正根据今日情况研究具体化之方案,再行电告。
朱、张
十月二十四日
2.09.05(照片)毛泽东
2.09.06(照片)张国涛
2.09.07(照片)彭德怀
2.09.08(照片)红一、二、四方面军团以上干部合影
2.09.09(照片)红四方面军强度黄河纪念碑
2.09.10(照片)虎豹口旧照
2.09.11(国画影像)欢庆山城堡大捷
2.09.12(文物)红军使用过的铜锅
2.09.13(文物)红军在打拉池会餐时用过的铜酒具
2.09.14(文物)红军骑兵用过的马鞍、马镫
第十组:更大的胜利
2.10.1(文字简介) 西征战役的胜利,有力的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向陕甘宁发动的军事进攻。随着西安事变的和平解放,全国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开始了国共两党共同抗日的新局面。
西征战役的胜利,使陕甘根据地得到了极大的巩固和发展,对日后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征战役的胜利,使长期遭敌分割包围的红军主力汇合在一起,实现了党对红军的直接领导,为迎接即将来到的抗日战争准备了重要条件。
2.10.02(电文)关于击破南面之敌的部署
2.10.03(电文)同意彭德怀同志海打战役计划
2.10.04(照片)1946年毛泽东在延安枣园
2.10.05(文字版面)更大的胜利
2.10.06(照片)永远的红军号手吹响抗战号角记录不朽历史
2.10.07(照片)红军长征胜利的指挥者和决策者
2.10.08(照片)1936年停战议和一致抗日电
2.10.09(文物)红军在打拉池用过的皮箱
2.10.10(文物)红军使用过的军号
2.10.11(文物)红军使用过的油灯
2.11.01(文物)展厅西北角:为红军送粮用过的竹篮和独轮车轮
2.12.02(文物)展厅东北角:群众为红军做饭用过的风箱(打拉池李敬德、尚全贞夫妇捐赠)
2.13.03(文物)展厅东南角:红军造船使用过的大扯锯
2.14.04(文物)展厅西南角:红军用过的油篓、油缸
第十一组:打拉池会师行军路线图沙盘
2.15.展厅中央:打拉池红军会师行军路线图沙盘
第三单元 陡水支部
(包括文字简介、照片、文物)
第一组:前言
3.01.01(文物)陡水支部使用过的油灯
3.01.02(文物)陡水支部使用过的算盘
第二组:革命火种
3.02.01(文字简介)中共甘肃工委 为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领导抗日救亡活动,中共中央决定建立中共甘肃省工作委员会。1937年8月以后,党陆续派孙作宾、刘杰(女)、刘南生、蔺克义、樊大畏、郑重远、窦志安等一批共产党员来到兰州,筹建工委工作。10月26日,中共甘肃省工委在兰州正式成立(当时称兰州工委),孙作宾任书记,郑重远负责组织工作。吴鸿宾负责宣传兼回民工作,刘日修负责青年工作,刘杰负责妇女工作。甘肃工委成立后,根据中央“大力发展组织,迅速扩大党的力量”的指示,采取“从中心城市到外线,从外线到乡村”的步骤,积极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1937年底到1939年初,相继建立了兰州市学委,甘肃青委,兰州市委和榆中、凉州(今武威)、靖远、徽县县委及兰州民族特支等基层组织,党员发展到260人。
3.02.02(照片)万良才
3.02.03(照片)孙作宾
3.02.04(照片)吴鸿宾
3.02.05(照片)郑重远
3.02.06(照片)张生强
3.02.07(照片)《合作生活》发刊词
3.02.08(照片)陡水支部诞生地
3.02.09(照片)一视同仁
3.02.10(照片)靖远县工委工作交代会议纪要
3.02.11(照片)靖远县工委旧址
3.02.12(文物)地下党员用过的旱烟匣
3.02.13(文物)地下党员用过的汽灯
3.02.14(文物)地下党员用过的灯台
第三组:地下斗争
3.03.01(文字)1938年春,省工委书记孙作宾指示岳秀山、张生强组建靖远县工委,省工委组织部长郑重远来靖协助工作。1938年10月中共靖远县工委成立,书记岳秀山,组织委员张生强。此后岳、张分头在东湾、陡水(陡城、水泉)一带深入群众,宣传党的宗旨。
1939年春,张生强、郑重远在陡水发展李保洲、李生洲、韩理、高吾清、贺士杰、张树安6名党员,并成立以李保洲为组长的水泉党小组和以高吾清为组长的陡城党小组。同年7月又发
展刘宗儒、常公民、张永奎、魏建穆、杨俊山、周有谋、赵上录为党员,同时成立陡水党支部,书记李保洲。
3.03.02(照片)岳秀山
3.03.03(照片)乔映淮
3.03.04(照片)欧化远
3.03.05(照片)张生强
3.03.06(照片)李保洲
3.03.07(照片)甘肃远区党员登记表(封面)
3.03.08(照片)靖远地下党员名单
3.03.09(照片)万良才和东北局的联系信件
3.03.10(照片)欧化远抗大毕业证书
3.03.11(照片)卞家台地拉牌
3.03.12(图片)靖远周边地下党组织
3.03.13(文物)李保洲任新疆铁路局局长时穿过的制服
3.03.14(文物)李保洲生前用过的遗物
第四组:一心为民
3.04.01(文字)陡水支部的主要贡献 1、开办了卞家台石拉排、下堡两个民众夜校。宣传党的宗旨,唤醒民众,发展壮大党的力量。2、建立地下联络站,掩护西路军流落红军50多人归队,掩护多位省委领导及地下党员安全过境。3、同贪官污吏斗争,保护劳苦大众。4、报送情报,宣传形式,为解放周边地
区做了大量有效工作。5、引导15万解放军进军宁夏,同时为过境解放军解决粮食,办起水泉和白疙瘩两个粮站。6、解放军过境后,收缴民间武器,维护地方稳定。
3.04.02(照片)甘肃远区党员登记表
3.04.03(照片)织布机
3.04.04(照片)磨盘
3.04.05(照片)纺线车
3.04.06(照片)书桌
3.04.07(照片)药捻子
3.04.08(文物)陡水支部使用过的铜火炉
3.04.09(文物)陡水支部使用过的火盆
3.04.10(文物)陡水支部使用过的铁锁
第五组:迎接解放
3.05.01(文字)1949年6月,张生强在旱平川召开会议。研究迎接解放大军和搞好支前等工作。会后陡水支部为迎接解放,研究部署了四项工作:做好宣传工作;做好为解放军介绍敌情、地形及向导工作;保护粮库,办好粮站,维持好社会秩序;保护好安内渡口船支,保证解放军顺利渡河。
1949年9月6日晚,从吴家川开来一排解放军,陡水支部集中人员,妥善安排解放军的食宿。第二天,解放军一个连从安内渡过来和支部联系,准备从水旱两路开往宁夏。支部派张永奎、
赵世发、韩琮、刘永涛分别作水旱两路向导。为此陡水支部还成立了水泉粮站和白疙瘩粮站。解决路过平川的解放大军的吃粮问题。陡水支部共筹集粮食80多万斤。
陡水支部是区境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核心力量,他的成立壮大了革命力量、传播了进步思想、培养了大批进步青年,是我区共产党发展史和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3.05.02(图片)和平
3.05.03(照片)革命烈士黄鼎烈士证书
3.05.04(照片)万良才
3.05.05(照片)黄鼎
3.05.06(照片)光荣纪念证
3.05.07(照片)水泉地下党联络站
3.05.08(照片)靖远地下党三届领导合影
3.05.09(文物)地下党员李万珠遗物(2012年6月捐赠)
3.06.01柜(文物)地下党员黄基穿过的羊皮袄
3.07.01柜(文物)李保洲用过的马鞍、马镫
3.08.01柜(文物)陡水支部夜校用过的羊毛褐被
3.09.01柜(文物)卞家台地拉排遗存的饮食用具
3.10.01柜(文物)地下党员的生活用具
3.11.01柜(文物)地下党员生产用具
3.12.01柜(文物)地下党员使用过的武器
3.13.01柜柜(文物)水泉夜校用过的马灯、亮子
3.01展厅西(文物)陡水支部办夜校用过的讲桌
3.02展厅西(文物)地下党员用过的大木箱
3.01展厅东(文物)陡水支部组织民众纺线用过的纺车
3.02展厅东(文物)陡水支部为解放军炒炒面用过的风箱
第四单元 西路魂
(包括文字简介、照片、文物)
第一组:悲怆的纪念
4.01.01(文字)打拉池会师后,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主力2.18万人(占当时红军总数的2/5),遵照中共中央之命令,西渡黄河作战,在河西走廊,西路军孤军奋战,伏尸盈雪,由于兵力悬殊,最后粮绝弹尽,惨遭失败,几乎全军覆没,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悲壮的篇章。
4.01.02(图片)西路军西征路线要图
4.01.03(照片)虎豹口旧貌
4.01.04(照片)红军虎豹口西渡黄河纪念碑
4.01.05(照片)西路军总指挥徐向前
4.01.06(照片)西路军副总指挥王树声
4.01.07(照片)红四方面军三十军政委李先念
4.01.08(照片)李特
4.01.09(照片)董振堂
4.01.10(照片)刘理运
4.01.11(照片)孙玉清
4.01.12(照片)杨克明
4.01.13(照片)熊厚发
4.01.14(照片)熊国柄
4.01.15(照片)郑义斋
4.01.16(照片)西路军军旗
4.01.17(照片)西路军革命烈士纪念碑
4.01.18(文物)老红军何治福做炉匠时用过的工具
4.01.19(文物)老红军曹培荣(海原县)保存下来的弹夹和子弹
4.01.20(文物)老红军任万祥用过的秤
第二组:不灭的记忆
4.02.01(照片)徐向前题词
4.02.02(照片)散落在平川区及周边的老红军
4.02.03(照片)散落在平川区及周边的老红军
4.02.04(照片)散落在平川区及周边的老红军
4.02.05(照片)散落在平川区及周边的老红军
4.02.06(照片)散落在平川区及周边的老红军
4.02.07(照片)散落在平川区及周边的老红军
4.02.08(照片)散落在平川区及周边的老红军
4.02.09(照片)散落在平川区及周边的老红军
4.02.10(照片)散落在平川区及周边的老红军
4.02.11(照片)散落在平川区及周边的老红军
4.02.12(照片)散落在平川区及周边的老红军
4.02.13(照片)散落在平川区及周边的老红军
4.02.14(照片)散落在平川区及周边的老红军
4.02.15(照片)散落在平川区及周边的老红军
4.02.16(照片)老红军王兴发生前遗物
4.02.17(文物)老红军林万生生前遗物
4.02.18(文物)老红军岳必第生前遗物
4.03.01柜(文物)老红军任万祥生前遗物
4.04.01柜(文物)刘永安(刘国富)流落平川老庄时购买土地的地契
4.04.02柜(文物)健在的老红军刘汉润签名赠的(西路军在景泰)一书
4.05.01柜(文物)老红军林万生生前遗物
结 束 语
靖远起义,打拉池会师陡水支部,传颂着一曲曲动人的颂歌;平川大地,浸透着革命烈士的热血。
是什么力量把成千上万中华儿女凝聚在一起,他们明知征途艰险,却毫无畏惧、前仆后继地奔向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这种力量就是永存的革命精神。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所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新的征程。在科学发展,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道路上,我们应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精神,使之成为推动我们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
我们追忆先烈、纪念先烈,就是要把革命先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下去,艰苦奋斗,众志成城,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努力。
屈吴山红色教育纪念馆
陈展大纲
屈吴山红色教育纪念馆
2012年7月1日
目 录
1、屈吴山红色教育纪念馆陈展大纲指导思想 1----2页
2、序 3页
3、第一单元:靖远起义
4、第一组:星火耀陇原 4----6页
5、第二组:易帜打拉池 6----7页
6、第三组:尖山再举义旗 7----9页
7、第四组:激战堡子山 9---11页
8、第五组:浴血红砂岘 11—13页
9、第二单元:毛泽东与打拉池
10、第一组:伟大决策 14—15页
11、第二组:挥师西征 15—16页
12、第三组:策应北上 16—17页
13、第四组:进驻战略要地打拉池 17—18页
14、第五组:扩红建政 18—19页
15、第六组:鱼水情深 20—23页
16、第七组:奇袭会宁城 23—24页
17、第八组:会宁会师 24—27页
18、第九组:西征胜利 27—29页
19、第十组:更大的胜利 29—30页
20、第十一组:打拉池红军会师行军路线沙盘 31页
21、第三单元:陡水支部
22、第一组:前言 32页
23、第二组:革命火种 32—33页
24、第三组:地下斗争 33—34页
25、第四组:一心为民 34—35页
26、第五组:迎接解放 35—37页
27、第四单元:西路魂
28、第一组:悲怆纪念 38—39页
29、第二组:不灭的记忆 39—40页
30、结束语 41页
联系电话:
地址:
投稿邮箱:
邮编: